但是卢父找了条新路子——募捐!
没有看错,就是募捐。
因为卢清华优秀,本地媒体都对他有所报道,后来卢父便把家里的困难跟媒体沟通,面对这种事媒体当然愿意帮忙,于是天才学生家境贫寒读不起书的节目就播了出来,真有不少善心人士踊跃捐款。
后来网络普及,卢父学会了发博客,便“真情实感”地炮制了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发到了上面,表示他们有多不容易,孩子又有多刻苦。
刻苦向上的学霸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同情,随着卢父博客的影响力扩大,愿意资助卢清华上学的人也越发多了。
家里的条件渐渐好了起来,为了感谢那些资助者,卢父还常常把人们都请到家里来吃饭,让卢清华挨个道谢。
一边接受着孩子的感谢,那些人一边夸赞卢清华又聪明又乖巧,真是品学兼优的代表。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卢清华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
学习好就能得到夸奖,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其他孩子成绩不好,都不是好孩子,不应该跟他们接触。
他读书都是好心人赞助的,他必须要用尽全力好好学习,才能报答那些好心人。除了学习好之外,他也没什么其他的优点,如果连学习都不好了,他就连唯一的优点都没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班主任易老师感觉有些棘手。
卢父不愿孩子变成伤仲永所以严厉逼迫孩子学习,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老师担心这种教育,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易老师也不知道,华锋语的优秀能不能让卢清华明白,并不只是死读书才能取得好成绩。
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他的学习成绩已经够好了,有资格稍微缓一缓了。
换成别的孩子,易老师肯定不会有让人缓缓读书的想法,但卢清华……他实在太特殊了。
特殊到即使军训时易老师打电话被对方下了脸,在知道背后的故事后,她也失去了责怪的意思,只剩下担忧了。
她得着重观察一下这个孩子,不能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