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换做是旁人……

大明建昌侯 一语不语 2091 字 2022-10-03

自己说要给弟弟作保,弟弟真取得功劳,自己也不会多一分功劳,毕竟自己也没去边疆,但若是弟弟真出了事,自己的责任就要跟弟弟一样大。

成就了别人,自己还没有一点好处,这是蠢得够可以。

“我……臣……”

张鹤龄想反悔,突然连话都说不出来,在这种场合之下显示出他愚拙的本质。

显然张延龄在朝堂上成功的法宝,也不是跟他这样,光靠撒泼耍浑就行,那是要站在绝对的立场高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徐溥道:“陛下,既然建昌伯在西北奏报功劳,朝廷应当彻查,而为不使西北局势发生动乱,此时应该有人为其作保,寿宁侯主动作保,是乃对兄弟的支持,老臣认为应当准许他这么做。”

我们不把张延龄直接拿回来问罪,还需要有人给他担保。

听起来更让朱祐樘觉得这群文臣在针对张家兄弟。

但没办法。

知道他们针对张家兄弟,也不是一天两天。

朱祐樘道:“那万一是建昌伯真的取得如此战功,那谁又来承担今日对他怀疑的责任?刘部堂,你来承担吗?”

刘璋显得很得意道:“若查实,真有此等功劳,老臣愿意一力承担!”

“承担个屁,谁给你作保?”张鹤龄心里不爽,他甚至都没想过,若弟弟真取得如此功劳,并非虚报的话,应该怎么去惩治今日在朝堂上恶意中伤张延龄的刘璋,只想着谁出来作保。

这种不痛不痒的事……

光作保,不说如何惩罚,有何意义?

照理说,先前是徐溥挑唆让张鹤龄给弟弟作保,此时应该由他出来给刘璋作保才对。

但他又知道这件事不能走得太绝,万一张延龄真有功劳……

哪怕真的只有万分之一……自己这个首辅还当不当了?

就在徐溥犹豫时,他身后的刘健要走出来。

此时刘健似乎要替自己的上司承担风险,但他还没等走出来,就被李东阳拉了一把,将他稍微阻隔。

就在刘健转过头瞪李东阳一眼时,一向性格火爆的通政使司通政使元守直走出来,行礼道:“陛下,臣愿意为刘部堂作保。”

众人皆都松口气。

现在成了张家兄弟跟刘璋、元守直进行对赌。

徐琼道:“朝堂之上,本是商讨西北边疆局势,为何要为将臣所奏之功勋而争执?难道非要到你我不能共存的地步,才是诸位想看到的结果?”

徐琼本来因为有张家姻亲关系而上位,虽然比历史上要更顺理成章,但始终他还是无法融入到核心文官体系中。

徐溥等人始终对他有所隔阂,如同他们去杯葛周经一样。

现在徐琼所说的话,即便很在理,但在很多人看来,徐琼分明就是为张家兄弟在说话。

朱祐樘却顺着徐琼的话,冷声道:“大明的朝堂,居然连边疆所奏的功劳都不信,朕倒觉得,建昌伯不至于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虚报功劳,难道他不知西北局势的变化?也不知朝中诸位的反应?难道他以为虚报了战功,朝廷就不会彻查了?”

其实朱祐樘是第一个不信的。

但局势已到如此,他不得不出来力挺小舅子。

怎么说小舅子也是被他推上西北战场的。

兵部尚书马文升终于开口道:“陛下,万全都司派往虎峪口的人马,估计会在今日到明日之间过白羊口,到时战况如何,自会一目了然。”

徐溥道:“若有杀良冒功之事呢?”

显然徐溥也并不认为张延龄有那么蠢,直接去虚报,肯定是有准备的。

马文升道:“高山卫及天成卫已奉调往虎峪口……应该是白羊口,以建昌伯所言,鞑靼兵马已撤往白羊口,此时各方人马协同作战,再过三日上下,必会有具体的战况传来。杀良冒功者,罪无赦!”

马文升最后也把话说满了。

虽然我马文升作为兵部尚书,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质疑张延龄的作为是否属实。

但若真如徐溥所言,有人杀良冒功,那我马文升还是要表明立场,绝对不容许此等事发生。

朱祐樘站起身道:“既如此,那还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有何意义?等三四日之后,不一切都有定数?”

徐溥很着急,显然在他看来,张延龄既然敢这么奏报,十有还是虚报,肯定张延龄是有一些手段的,诸如找到鞑靼的牧民,或是从哪找来首级等等,或是将西北知情的将士都给封口,让所有人都顺着他的奏报去奏请……

绝对不是靠时间就能验证的,朝廷必然是要有所行动,才能保证把张延龄的“恶行”给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