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做空大明朝

大明建昌侯 一语不语 2356 字 2022-10-03

“行了,两位卿家不必再争论。”朱祐樘也不想让这种矛盾继续激化。

他想做实事。

张延龄和刘璋同时不再言语,回头对朱祐樘躬身行礼。

朱祐樘道:“建昌伯,之前几日朕与你出宫时,所见市面盐价还只是一斤二十几文,怎么这才几天工夫就已经快涨到快四十文?”

皇帝的问话显得语气平和轻描淡写。

但在场大臣听了心中却无比惊骇。

皇帝居然跟外戚一起出宫考察过盐价?还知道是一斤二十几文?

在场大臣知道这价格的人也少之又少。

“回陛下,正是如此。”张延龄恭敬回道。

“户部!”

朱祐樘不放心,目光转向户部尚书周经。

周经走出来道:“陛下,如建昌伯所言,昨日盐价已到三十五文以上……”

朱祐樘在两方验证之后,吸口气,显然盐价的上涨也超出了他这个当皇帝的预期。

一斤二十几文的时候,无知路人就在抱怨吃不起盐早死早超生那种怨天尤人的话,现在继续上涨,那离出乱子就不远了?

这样他也就理解了张延龄提出要平抑盐价的初衷。

徐溥见状不对,赶紧走出来道:“陛下,即便盐价上涨也不宜随便增加盐引,盐引所挂钩的,乃是各地盐场所产之盐,盐场无盐,即便有盐引也无从支取平抑物价。”

朱祐樘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好像是赞同徐溥的说法。

张延龄道:“徐中堂所言不错,但徐中堂可知这一轮盐价上涨的原因?”

徐溥充耳不闻,都不去跟张延龄争论,似乎意识到张延龄言语中的陷阱太多,以他的身份的确可以对张延龄不加理会。

“徐中堂不答,那我替你回答,这一轮盐价上涨看似乃因各盐场产盐减少所起,但其实乃市场行为。”张延龄侃侃而谈。

朱祐樘好奇问道:“建昌伯,何为市场行为?”

张延龄道:“回陛下,其实今年各地盐场的产量,已经比去年同期要高,但盐价还是大幅上涨。”

“就在于盐商高价购买盐引之后,囤积居奇,没有去兑换盐,以至于各盐场的盐到现在都没有支出去,而以我大明朝盐引制度的存在,没有盐引即便盐场堆积再多的盐,也不能往外销售,市面上的盐少了,自然价格也就高了!”

谢迁走出来道:“建昌伯,你这么说好像不对吧?盐商高价买盐引,为的就是赚钱,他们为何有钱不赚?”

张延龄望着谢迁笑了笑。

就喜欢看你们这群老家伙一个个对市场经济一窍不通,却还喜欢不懂装懂的样子。我虽然以前不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但好歹也是个商人,基本的市场规律还是门清的。

张延龄道:“谢阁老的问题真是……呵呵。他们不支盐,一时看来是不赚钱,但他们目的也是为赚更多的钱,在弘治七年之前盐价不过才六七文一斤,如今盐价已经涨到这样,他们手上的盐难道还愁蚀本吗?”

“这……”谢迁这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太差。

他只是笑了笑退下,不再多问。

刘璋道:“建昌伯之意,是盐商有盐引压着不去支取,导致市面盐过少,盐价才上涨的?”

老顽固好歹还能听得懂人话。

“正是。”

刘璋冷笑道:“那也不该无端增加盐引数量,朝廷定制不能改!”

张延龄道:“我几时说要增加盐引数量?”

“你!”

刘璋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是你自己说的要增开盐引,老夫才跟你急眼,你个小子觉得风向不对一扭脸就不认账是吧?

朱祐樘道:“刘卿家不要怪责建昌伯,建昌伯的奏请的确不是无端增加盐引数量,以建昌伯之意,是要提前支取明年的盐引两万大引,由户部暂借给京师的商贾,让他们可以用这些盐引支取盐来平抑物价。”

“至于到十月之后放明年盐引时,各商贾只需购买相应的盐引,归还户部便可。”

皇帝的话说完,在场又是一片哗然。这种新奇的平抑物价方式,他们是闻所未闻。

徐溥赶紧走出来反对道:“陛下,此不妥也!”

皇帝没说什么,张延龄笑着问道:“徐中堂,如今盐场内有盐,却无盐引支取,此法可解一时之忧,为何不可呢?”

徐溥还是不搭理张延龄,继续对朱祐樘呈奏道:“陛下,即便一切都如建昌伯所言,盐价乃因盐商囤压盐引所起。那即便放出来年盐引也于事无补,他们仍旧不会支取。”

朱祐樘道:“徐阁老这点就担忧过甚,建昌伯的意思,是这些盐引都要规定期限,必须要在三个月内兑换和支取,过期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