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命而去的心腹大太监比泰和帝大了三岁,可以说是跟泰和帝一起长大,君臣相得至今:他自然也是见过阳父的,且……阳父的音容笑貌还能历历在目。
半个多时辰后心腹大太监便回来复命。泰和帝还没见到阳氏本人,只看心腹这恰到好处地表露在外的激动之情,他就知道:没错了。
饶是泰和帝做了心理准备,真正见到阳氏的那一刻,他都不免动容,“你长得真像你爹。”
至于阳氏手中的关键物证,就是阳父给阳氏母亲写的家信。
阳父得知妻子怀孕十分欣喜,在信中提到他为孩子准备了名字,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大名还是乳名他都想好了。
泰和帝看完阳氏奉上的书信,确认这些家信正是由他为救驾而早逝的伴读书信。
同时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他特地问过阳家人阳父究竟有无子女,而阳家人的回应很干脆:没有。
凭泰和帝的脑子,怎么能想不明白阳家以及德妃之弟欺君的缘由!他当机立断,下令禁军出动,先把德妃的亲弟弟捉拿归案。
禁军头领领命而去。
至多半盏茶的功夫,德妃和晋王也先后踏进干清宫的大门。
德妃这一路上眼皮子都在狂跳,真正站在泰和帝面前,她心里只剩一句,不两句话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而晋王看见坐在敏和姑姑下手的心上人也不免惊讶,但他没机会问出点什么,就被阳氏的自述震得大惊失色,旋即满心满眼全是心上人。
德妃则比她儿子更爽直,脑子也更好使,“小弟他……做出这样的事,是活够了吗?”
德妃和晋王母子俩的反应终归没有让泰和帝失望,而且经过心腹们追查,可以肯定母子俩确实没有牵涉其中。
德妃的亲弟弟和阳家人面对如山铁证,也无法狡辩,不管他们认不认罪,都无法改变他们的结局——欺君固然可大可小,但他们这种情况属于最严重的几种情形之一,罪无可恕。
雷厉风行处置了人犯,泰和帝便再次召见阳氏,问她如何打算。
阳氏毫不犹豫道:“全凭陛下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