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清穿(三十二)

“常言道,祸不及妻儿,可这清廷,但凡一人获罪,便是连累整个家族,我们吴家十几口,连同襁褓稚儿也未能幸免,母亲与小姑母,也不过滞留一年,便被押解而去。”

“幼时半夜惊醒,总能听见父母长吁短叹。”

“那时我便知晓,这清廷,嘴上喊着满汉一家,实则却从未想过一家。”

“苏州内城乃是满城,只容八旗老爷进出,汉人只能住在外城,这算哪门子的满汉一家,据我所知,扬州,杭州,宁波等地,皆是如此,每每想起,都觉得可笑至极。”

“我观夫人行事,便知夫人绝不会偏安一隅,这虾蟆山不过夫人暂时落脚之地,我虽不知夫人如此行事是为何,但总归与清廷作对,再看夫人在虾蟆山中所行之事,便知夫人想要的,也是我想要的。”

吴家二郎回过头来,对着范婉猛然拱手:“我欲将夫人学说带回苏州,不知夫人愿意否?”

范婉没想到,自己做的事,吴家二郎早就看在了眼里,甚至已经起了入股的心思。

但仔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这吴家可谓被顺治给害惨了。

三代人,几乎被压得没了翻身之力,后世能不能重新起复,还得看看家里有没有天赋高的子嗣。

“我虽有翻天覆地之心,却与天地会不同。”

范婉看着吴家二郎,终于开了口:“我并无复明之心。”

吴家二郎先是一怔,随即猛然低头:“我也并无复明之心。”

“那便好。”

范婉的神情比起以前的和煦,此时甚至算得上冷漠:“书,我可以给你,但你要知道,我的言论,必是清廷不可容,一旦被人发现,必定打为反书,到时候你的命运如何,谁都不知晓。”

吴家二郎没说话,静静等待着范婉接下来的言语。

好在范婉也没叫他就等,而是说道:“这些年出了不少,你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若因为害怕便不去做,那这天下,早晚会被清廷所掌握,日后我们汉人便再也没地位了。”

“那好,你带着书回去吧。”

范婉挥了挥手,指着旁边的那套书:“切记,小心行事。”

吴家二郎抱着书,如获至宝般连连点头:“我一定暗中行事。”

范婉摆摆手:“回吧。”

吴家二郎这才起身打算离去,只是在离开前,他又顿住脚,回头看向那张阴阳脸:“夫人大可放心,我并非那等小人,便是被抓了,我也不会将虾蟆山说出去的。”

“说出去也无妨。”

范婉头也不抬:“总归早晚都是要知道的,不过……”

“你若不说,便是跪在午门外,我也能叫你活,若你说了,便是天涯海角,我也能叫你死。”

吴家二郎能感受到范婉语气里的强大自信。

正好,他也很有自信。

“夫人且放心,我并非是那软骨头的人。”

相反,能从宁古塔呆了二十多年,活着走出来的人,有着世界上最坚硬的骨头。

“对了,夫人。”

吴家二郎刚准备走,又想起来一件事似的顿住脚,只见他回过头继续说道:“若夫人实在缺人手,倒是可以往宁古塔走一趟,那边如人间炼狱,每年逃跑者无数,宁可去深山里冻死饿死也不愿回去与披甲人为奴。”

范婉都有点无语了,这人跟挤牙膏似的,一直没完。

好在,这句话也不是废话,倒是提醒了她。

“此事我当从长计议,你且回去负责苏州事务吧。”

“那夫人,天地会好歹有个名字,咱们这……”吴家二郎抿嘴,没个名头也不好宣传啊。

“咱们是无阶级者,至于名字,取其中‘共产’二字便可。”

吴家二郎得了名字,这才真的道了别。

吴家二郎这一走,范婉便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思考宁古塔逃犯的事,于是大手一挥,喊来了达楞:“去将羊圈里的几个解差带来。”

达楞立即应道:“是。”

很快,解差被带了上来。

这几个解差,当初押送杨清河一家去宁古塔,却被范婉半道给劫了,直接被带回来干活,夏天跟着挖地除草掰玉米,秋天跟着押车挖泥搓转头,冬天跟着上课除雪扫羊圈……总之,这半年,这几个人不仅没受什么折磨,还养胖了几斤,就连肚子上的一整块肚腩也给练成了八块腹肌。

除了比旁人多上几节政治课,以及练武轮不到他们外,竟然和寨子里的其它人日子过得没两样。

说真的,若不是突然被带来见范婉,他们都有些乐不思蜀了,甚至盘算好了再赚一年工分就换一套大瓦房。

所以他们被喊来的时候,大写的一脸懵逼。

“你们当初押解杨清河回去的公文可还在?”

范婉也没有和他们寒暄的念头,直接了当的问道。

“有有。”为首的忙不迭的点头:“不过都在羊圈那边放着呢,咱们也不知道这公文怎么处理,就一并放着了。”

和公文一块儿放着的,还有当初锁杨家人的一套枷锁。

那套枷锁是铁制,虽然不粗,却很重,他们本来是想献给范婉换点儿工分的,奈何范婉忙的直接把他们抛诸脑后,一直以来也没有个说话的机会,如今也一并塞床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