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慰问

好在,万物皆可白恪言。

“呃,我丈夫的父亲、二叔二婶他们,都是上海人,所以我跟着丈夫学过一点,小虾米啦。”

因为一句方言,几个女知青走过来,围着校嘉华,主动聊起了天。

一聊才知道,原来,驻扎在南疆的农一师、农二师,大多都是由这些上海知青组成的。

当年,为了响应政策,上海甚至喊出了“第一边疆、第二返乡,第三安徽”的口号。他们,也是这数万支边大军中的一员。

一个女知青好奇地问:“校同志,既然你丈夫是半个上海人,你嫁给了他,怎么还留在太丰县呢?”

校嘉华只能继续圆谎,扯了一个被家人“包办婚姻”,带着拖油瓶,嫁给上门女婿,又被扔在农村,全靠自强自立混进县城打工的故事。

仝其芳在旁边,听得直抽嘴角。

“都什么年代了,还包办婚姻?太可怜了,这简直就是现实中的白毛女!”女知青拳头硬了。

校嘉华急忙解释:“其实还好,我丈夫参军后,受到部队教育熏陶,不仅很尊重我,就连我这次来边疆,学习了解长绒棉,也都是他出钱支持的。”

“幸亏,你丈夫觉悟蛮高……”

聊天的话题,成功被转移到了长绒棉上。

女知青指着不远处,白茫茫的一片棉田,骄傲道:“你看那里,就是最好的‘海军一号’长绒棉试验田!还有那里,更新更好的‘新海系列’也开始试验了”

“我们的长绒棉,可不是天生就有的。建国初,外国人说,南疆不了棉花,咱们兵团偏不信邪,辗转从苏联,购进了500克埃及长绒棉种子,经过上级科学家二十年的培育改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就这样,长绒棉的培育历史,基地成果,被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

孟建设啃着烤包子,几次想阻拦,回应他的,却是学生们的抱怨。

是啊,“白毛女”是来学习的,当老师的,当然要倾囊相授。

毕竟,“白毛女”已经够可怜了,她还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

知青们过了把嘴瘾,下午干劲十足,农场的棉花很快堆成了小山高。

校嘉华没有急着离开,也没让自己闲着。

她找到隔壁的棉农,借来一辆老式拖拉机,加入了热热闹闹的抢收大队。

老式拖拉机的构造比较“独特”,校嘉华毕竟是开过玛莎、幻影的人,举一反三,试了两把,也就学会了。

驾龄十余年的老司机,终于派上用场,她开着拖拉机,帮农场往返运输棉花,成了人人称赞的女拖拉机手。

可惜,小媳妇十指不沾阳春水,才干了两个小时,拉风就变成了酸爽。

咬着牙,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校嘉华才揉着酸痛的胳膊,被仝其芳扶着,从拖拉机上爬下来。

她有气无力道:“孟组长,我们先回去了,如果有需要,我们明天再来帮忙?”

两位女同志,灰头土脸,还不忘带走用过的油纸,不在棉田留下一片垃圾。

绕是再有偏见,孟建设此刻,也说不出不待见的话。

犹豫了一下,他终于问:“两位女同志,你们……对我们的长绒棉,就那么有信心?”

校嘉华立即打气精神:“必须的!虽然现在个别技术不够成熟,但我相信未来,边疆长绒棉的种植面积,全国使用率,甚至出口额,都会有质的飞跃!”

“当然,边疆农垦研究院的科学家,还有你们这些实操专家,才是最大的幕后英雄。”

孟建设:“……少拍马屁,你那一套,对学生有用,对我没用。”

“……”竟然被看穿了。

校嘉华也不介意,转身耸耸肩,打算和仝其芳骑车回招待所。

突然,孟建设叫住她们。

“喂,你们两个,明天收拾精神一点,跟我去躺兵团,我先带你们见连长!”

校嘉华扶着车子,和仝其芳面面相觑。

“明天?去连队……有什么事情吗?”

校嘉华干了半天活,全身像是散了架。她打算第二天睡到中午,前面说的“明天再来”,其实是客套话。

孟建设忍不住翻白眼,没脾气了。

“还能干啥,当然是向农垦研究院的专家,以及兵团领导打报告,和他们商量,怎么把长绒棉,运到你们太丰县城!”

作者有话要说:日常求收藏哈,下本《七十年代小花旦弘扬国粹》,女主成角儿史,文案:

叶龄仙从小学唱戏,当知青第三年,她意外落水,被村长儿子所救。对方许诺一张回城特批,她被迫答应处对象。

不料后来,渣男本相暴露,拒绝她回城,还禁锢她、欺负她,害她最终惨死异乡。

这一世,叶龄仙重生在落水被救时。

面对渣男的威逼利诱,她果断拦住村里最帅的男知青,“其实,是他救的我!”

程·穷雅痞知青·殊墨:“……?”

结婚后,叶龄仙拼命只做三件事:

1,开嗓练戏,复仇虐渣,祖师爷赏的饭不能丢。

2,夜夜敦促丈夫学习,威胁口头禅:高考落榜就离婚!

3,高考回城后,加入曲艺团,弘!扬!国!粹!

叶龄仙不知道,程家公子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南岗大队的山林里。

一曲《木兰拜上》,抑扬顿挫、刚柔并济,抓了他的耳,也挠了他的心……

眼见她默默坚持,眼见她自我放弃,眼见她……触底反弹,重新支楞起来了!

双向治愈,先婚后爱!

架空无原型,求预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