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社长加社员一共三个人,都是街道里的临退休大妈。见到校嘉华进来,原本在嗑瓜子、唠嗑的几个人,一窝蜂围了上来。

她们忍不住诉苦:“笑儿啊,我们这新布上来了,偏偏没别的供销社卖得好,这可咋办呀?”

又一个道:“最气人的,还是你的小丁助理,她老想着动我们的货,往其它供销社调。这怎么能行,虽然我们现在不卖,以后还要卖呢!”

大姨大妈们没把校嘉华当外人,校嘉华也不和她们见外。

她诚恳地解释:“阿姨,面料的组合调配,是我吩咐勤勤执行的。咱们县面积大,供销社很多,地域差异又大,货品必须流动起来,才能卖得更快,更好!”

大妈们抓一把瓜子,塞到校嘉华手里,继续唠。

一个道:“笑儿啊,不是我们不配合公家的政策。你也看到了,这附近住的都是老人儿,有的在建国前就是穷苦人家。现在的政府好,每年都给发布票。可他们穷苦惯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结果省到最后,布票都过期了,也舍不得用。”

另一个道:“是啊,新布毕竟贵,再等等,等到十月底。薄衣服不能穿了,他们自然会来扯新布,做棉袄的。”

校嘉华想了想,体谅道:“阿姨,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这样吧,我让勤勤以后调货,都给你们留一匹样布。后期,哪个颜色重新卖起来,再给你们调回来,怎么样?”

这样既顾全大局,又能保证供销社的利益,大姨大妈们都很高兴。

校嘉华调研了一整天,像是有收获,又像是没收获,只能先打道回府。

第二天是周末,按照计划,校嘉华要回青河村,回家看校大宝和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