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页

校嘉华进一步解释:“边疆的地理状况比较特殊,面积大、人口少,生产建设兵团才是这里的农垦主力。”

仝其芳点头:“这个我知道,农垦部早年就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加入兵团促进生产。报纸统计过,全国已经有数十万青年,陆续加入这个大部队了。”

这些知青来到这里,可不仅是来种棉花的。

他们被统一纳入兵团管理,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建厂房、修公路、开采石油,有的甚至结婚、安家,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这里。

他们是国防队,更是生产队和工作队。

仝其芳一直遗憾,当年那个节骨眼,她在国棉厂恰巧被提干了。否则,她也会毫不犹豫地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支边青年。

校嘉华:“相比本地棉农种的棉花,建设兵团培育的新品棉,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才是咱们生产劳动布所需要的。”

“咦,你怎么知道这些?”

这总不能说是嘉峪关那晚,白恪言在她枕头边,传授的“西域真经”吧。

“呃,当地供销社有几个营业员,会说普通话,我找他们问来的。”

身为供销社经理的她,可是个社交小能手。

仝其芳不疑有他,拍板道:“那就用兵团棉!”

“笑笑,咱们有太丰县政府的介绍函,干脆直接找兵团,或者自治区的领导沟通?”

仝其芳很清楚,不管谁种的棉花,都要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私人买卖就是投机倒把。订购采买都要按流程走公账,她带来的万二八千,顶多只能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