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的促销清货非常顺利,秋冬订单的选料、样品试造,也在按计划进行。
太丰县布料卖得好,周边不少县市的公司都来取经。就连外省的纺织厂,都带着样品来寻求合作。
夏布的售卖周期临近尾声,校嘉华无意再增加库存压力,统一婉拒了。
见此情景,来自广东纺织厂的杨经理,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诚意。
这杨广峡五短身材,人长得黑瘦,眼睛不大,却透着精明的光。
他用蹩脚的粤普介绍,他手上有一批夏布,匹数不多,愿意低价供给供销社。
重要的是,铺货前期分文不取,每周按照实际销量结款。季末卖不掉的,纺织厂全数收回,丝毫不会增加供销社的库存。
“这件事对供销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厂也能顺带清库存。”杨广峡诚恳道。
校嘉华觉得新鲜,没想到国内这么早,就有人提出了“代卖”的营销理念。
政策很灵活,就是有种在市场经济的红线上蹦迪的感觉,万一玩砸了,极有可能会被“打投办”请去喝茶。
“会不会有风险?你们厂的领导,允许你们这么干吗?”许德顺谨慎地问。
杨广峡拍拍胸脯:“许总放心,我们沿海城市,政策相对宽松一些。要不是夏天快结束了,厂里急着清库存,我们也不会给出这么优惠的政策!”
校嘉华依然将信将疑。
杨广峡继续道:“代卖的政策虽然是第一次提出,但是我们纺织厂过去几年,一直陆续和贵公司有合作。去年,秦经理还从我们厂进了一批丝绸呢。我们有名片,有公章,货真价实。”
校嘉华:“你说秦环岭?杨经理跟他很熟?”
杨广峡愣了一下,“不熟不熟,我们是通过老朋友介绍才认识的,打过几次交道,就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