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达早就听到风声,他们要来闹事。他也不慌张,冷笑着说:“我们大队的化肥,都是群众一针一线、一个鸡蛋、一套家具,从供销社公司置换出来的,没占公家一分便宜。你想要啊?可以去县城买。”
“哼,你们不就是多了个农村供销社吗?县里也是偏心,你们能搞,我们几个村子就不能搞了?”
周边几个村落的队长,都跟着附和。
说来说去,还是眼红供销社。
校嘉华必须承认,她在供销社的置换政策上确实有私心,更愿意收购青河大队的农副产品。
一来是因为一个村子的,大家知根知底,不容易被人举报打擦边球。
二来是因为,青河村的确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竹编和木质工艺更加受县城人的欢迎。去年,王经理的闺女结婚,还从她这订了一套上好的红木嫁妆。
各个生产大队,吃饭靠天靠地、靠山靠水,有贫富差距无可厚非。
但既然聊到供销社,校嘉华从围观群众里,主动站了出来。
她介绍道:“各位叔伯,我是青河供销社的采购员。谁想开办农村供销社,往县里打个申请就行——当然,前提是,贵村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用来发展农副业。”
这话扎了一排大队长的心。
早在饥荒年代,隔壁的山林就被挖空、砍伐得不像样了,重新养起来,至少还得十年。
“原来你就是校嘉华?”李树林在心里暗骂了一句“祸水”。
若不是她要回了李翠枝的抚恤金,也不会和徐长贵结下梁子,更不会引发后续的供销社斗殴。
徐长贵是本家人,李树林本想等风声过了,就寻个由头,让他去县城打工。没想到他运气不好,又遇上校嘉华的丈夫,直接被公安局送到了北大荒。
偏偏她丈夫还是个解放军同志,有什么不服,也只能憋在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