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她抱起竹筐里的小石头,“走吧,明天把奶奶请来,帮忙给你们做新棉袄。”

“呃,冬至还要吃饺子,不然会把耳朵冻掉的。”

“……就知道吃!”

温馨的母子三人,渐渐消失在月色里。

只留下目送他们的梁高峰,内心五味陈杂。

校嘉华预料的不错,开业之初的高峰过后,销量确实进入了短暂的平淡期。

但和镇上的供销社相比,他们依然还在稳步走高。

主要原因是,社里的“以物换物”政策,非常受欢迎。

供销社外面有一处黑板墙,每天早上,蔡小菊都会更新物价。

比如,什锦糖一块一斤,万金油五分一盒,花布三毛一尺等等。

买东西是需要钱和各类票据的,如果没有钱,也可以用新鲜鸡蛋或其它物资来抵,每个鸡蛋两分钱,价格公道。

一时间,家家户户每天早晚必做的,就是去鸡圈里看看,自家的老母鸡有没有下蛋。

没有下蛋也不慌,供销社还收竹筐、竹篮、簸箕等编制品。山上的中草药,自家打的木质家具……只要成色好,城镇有需求,都可以进行“供销”转换。

供销社的服务非常到位,腿脚不好的老人,甚至还可以享受上门/服务。

但是有两个原则,方圆几里的村民都知道。

第一,供销社不收祖传首饰。

原因很简单,变卖是有去无回的,校嘉华只想开个便利店,绝不是开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