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学校的路上,校大宝说,“娘,等我长大了,也要挣很多很多钱,给爷爷奶奶买药,治好他们的病!”

校嘉华笑着鼓励他:“加油哦!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建设,去发展。知识改变命运,未来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你们啦!”

“嗯,为了以后让咱们农场用上收割机,家家户户有电话和电视,我会好好学习的!”

“呵,别光喊口号,希望你在学校待两天之后,还能这么有信心吧!”

青河村的耕读小学,设在一座改良的土地庙里。

教室只有两间,八岁以下的是低年级,八岁以上的是高年级,大部分孩子念到高年级,就彻底回家务农了。

学校每天安排两个老师,由大院的十几个知青轮班教学。

今天值班的老师是蔡小菊,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

“校同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你愿意送孩子上学,真是太好了。”

她热情地介绍,“这里每天上两门课。上午十点开始,下午四点结束,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午饭可以自备干粮,也可以去农场的食堂吃,但要花粮票。”

“娘,我有高粱馍馍。”校大宝晃晃背篓。

“吃冷饭可不行。”

校嘉华拿走背篓,只把装有笔和本的布袋扔给他。“里面有粮票,中午去食堂解决。”

她又对蔡小菊说:“蔡老师,孩子就辛苦你们照顾了。”

蔡知青挺直肩膀:“为人民服务!”

校嘉华独自离开学校,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走到竹林里,她需要一把上好的鱼竿。

鱼线是供销社买来的棉线,鱼钩是被烧弯打磨的绣花针。她试了好几次,一把看上去勉强还行的鱼竿,终于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