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在别人为林之言而担忧不止时,林之言却一反常态,自个儿还悬挂在岩壁上,却放下手抖了抖,放松完左手后,就换右手,然后轮到左脚,再轮到右脚。
将肢体都抖落一遍休息好后,林之言抓紧岩壁,在众目睽睽之下,放弃了右边的路,转向了从未有人考虑过的左侧!
她将右脚踩在原先左脚的位置,而左脚则往左延伸。
林之言用全身的力气“服务”左脚,她展示了惊人的柔韧度,为了让左脚够到岩壁边缘,她换了抓握的支点,挪向左上角。
右脚与右手仿佛能连接成直线,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她每一处肌肉都绷紧,无论是肩颈、手臂还是腰腹,每一寸跟腱、每一块肌肉都被她用到极致。
她死死咬着后牙槽,手臂上的血管青筋暴起。
好像全身都被火燃烧着,每一处都有种涨裂的疼痛,但又有点像是沉没在海水之中,四肢都在不可控制地往下坠。
涨、麻、痛。
累,像是潮水一般涌来的疲惫让林之言在明朗的日光里有些脑袋混沌。
她呼吸重重地了吸了两下,拼命地压制住机体的本能反应。
再近一点...快够着了。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左脚离边缘又近了,但依旧差个一两厘米。
这一两厘米,就成了最关键的一步。
有人看出她的意图,有些疑惑,暗自嘀咕。
“她居然想挂在山峰侧边?这不可能吧,还不如死磕原来的位置。”
不只是他,其实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
山峰边缘完全没有挂靠的点啊,就算伸过去够着了,左右摩擦力有什么作用?能往上爬吗?不能吧。
林之言在半空中,她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欢呼声为自己而起。
这一刻,她能靠住的只有自己,如何判断路线读线,如何感知这个世界,如果攀爬过这个点,都只能由自己完成。
她的锚点永远是自己。
只有踩在狭隘岩壁的脚尖,紧紧扣住石缝的从末端神经不断传来刀割般疼痛的手指,才是她自己的锚点。
讲解员屏住呼吸,喃喃自语:“我还从没见过有人这样做过。”
若是抱石比赛,自然出现过不少仗着柔韧性好而做出一字马以维持平衡的选手。
但是这是先锋攀,5.14b路线,22米的高处。
这代表了什么?
再专业的选手,到了这一步,体力也会被消耗了大半,养精蓄锐才是最保守的攀岩方法。
动态动作、夸张的大幅度动作,在高空中要尽可能的避免。
一是因为容错率低,二是因为会耗尽多余的体力。
而体力要是耗没了,就算你的核心力量再厉害也没有用,你完全无法继续爬上去,甚至连停留在原地休息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要是新手这么做,保准会被提着耳朵教训一顿。
心惊胆战地看着林之言似不以为意地悬挂在半空中,之前的“悬挂”只是看起来像,实际上三点支撑flag动作,可现在,真的能称作“悬挂”。
女孩仅有右脚踩在几毫米的岩点上,右手紧紧抓着扣点,左手似在桌面上移动,手指轻而慢地掠过岩壁。
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她是用指尖扣进岩点边缘,用着指尖那一小片肌肤与岩壁摩擦生力,而且重心还随着左脚的延伸而不断调整。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动作。
太疯狂了。
讲解员因为难以置信,身子下意识地往后一倒,却又不想错过任何一点细节,迅速往前一倾,凑近直播画面。
现在她特别想钻进画面里,全方位360度无死角观察林之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最好有个什么肌肉利用活跃图,让她好好分析一下,这样的平衡连她都做不出来,也从未见过有人在岩壁上做出过!
一般来说,都是稳住重心去找落手点或落脚点。
可现在,林之言却是一边调整重心一边找落脚点,怎么看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她是在往上看到这样的动作,肯定会以为是网友p出来的或者是对方其实站在平地上。
她忍不住怀疑,其实对方根本没攀爬吧,其实是这个节目在做整蛊节目,让她一直以为对方是在攀岩。
“...太神奇了。”
导演侧视了她一眼,对方专心致志,全身心都沉浸在林之言的动作之中,完全没有理会他的意思。
解说员连眼睛都不敢眨。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林之言,眼睁睁地看着这位女孩做出了让她怀疑自己攀岩生涯的动作。
导演看得心惊肉跳,忍不住想要询问专业人士好让自己安心。
“林之言现在的动作——”
还没说几个字,讲解员竖起食指嘘了一声,暗示他安静。
导演默默闭嘴,只能怀揣着害怕又激动的心情继续看林之言。
为了能让脚挂靠到岩壁,女孩在高空中将身体尽可能地延展开来,好像身体里的骨头都被抽走了,柔软得不像话,腰侧的肌肉都被拉到极致,若是换个场景,就算说她是在跳舞也有人相信。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的左脚终于够到了岩壁边缘,脚背压在岩壁。
讲解员瞪大眼睛,看着林之言挂完脚后,右手居然伸向了右上侧,紧接着,左手也抓住了同一个点。
现在,林之言整个身子是倾斜60度角左右,但挂住岩壁的左脚、踩住支点的右脚和两手共同挂住的点,这三者完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完美构图,几乎接近y字型。
这是一个怪异的、奇妙的,又漂亮得不可思议的动作。
任谁都能看出来,这动作还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为了节目而看过无数攀岩视频的他们敢确认,就算是攀岩老手都做不出。
这是独属于林之言,只有她能做出来的动作。
有这个柔韧度的,不会有她这样犹如机器人一般的肌肉控制力,有这个控制力的,不会有攀爬数十米还能做出这个动作的体力。
别人有长短板,而林之言是六角形战士,竟然没有一处是短板——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的。
在一片静谧中,有人突然感叹出声,让无数人认同。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攀岩被叫做峭壁上的芭蕾了。”
讲解员在恍惚中找回自己的存在感,开始讲解刚刚的动作,在论述了一些让周围人都觉得晕乎乎的角度分析、技术分析、模仿可能性等等,最后用一句话结尾。
“她的肌肉一定很累。”
被她这么一说,旁人的视线也不由的落点到了林之言的肌肉曲线上,无论是手臂还是小腿,肌肉都紧绷着,线条紧实美丽,日光还为此添上了一份蜂蜜般的光泽。
她下颚线也紧绷着,汗水沿着下巴流淌到了微微凸起的喉结上边,因为吞咽,喉结上下一动。
后边的工人人员看着这画面,忍不住看直了眼,然后默默地忏悔了几秒钟。
这个夸张的静态动作于林之言而言,难度也是几乎要上天了,但它却帮助了她成功走出刚刚的窘境,利用脚背与岩壁的摩擦力和双腿拉开的夹墙姿势稳定重心,将全身重量都压在了腿上后,她终于可以“自由挑选”落手点了。
先前她是为了够着岩壁而调整重心,现在是反过来,为了抓住更好的点,她可以移动左脚挂靠位置来转移重心。
解说员已哑口无言。
林之言不是简单地用双腿支撑重心保持平衡,她居然是在用三角支点来平衡,
抓住右上方一个抓点,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上抓,右脚膝盖微微顶住岩壁后,她猛地往上一跳!
解说员在看到她竟然准确无误地抓住了支点,激动得面红耳赤,脱口而出,“漂亮!!”
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林之言顺利地抓住了上边一米处的大手点!利用屈臂的力量抵消向后的动力后,竟然单纯地用两手的下压力将飞出去的身体强行拉回来!
她漂亮地度过了这个难度高达v14的难点!
从林之言转换思路利用岩壁开始,再到顺利通过难点,整个过程其实不到二十秒的时间,这中间的尝试调整少得令人惊叹!
原本安静的室内在这一声惊叹后出现此起彼伏的鼓掌声和感叹声,虽然他们不懂攀岩,但只要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林之言刚刚那一个动作堪称神来之笔。
解说员赞叹不止,她忍不住发问。
“天啊...你们这是哪里挖来的宝藏?她当明星真的太屈才了!”
换做别人,可能要在这里耗很久,指力、体力、柔韧度、核心力量缺一不可,每一个步骤的容错率都只有1%。
最开始的伸左脚挂住岩壁这一步足以淘汰99%的攀岩者,接下来,利用左脚转移重心又能淘汰剩下1%中的99%...每一步,看似轻巧,实则困难重重。
下边充当保护员的julius已经惊呆了,她一边放绳,一边思考如果是她要怎么样才能做出这个动作。
答案是她做不出来。
这对她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原本以为自己的动作已经够离谱,然而林之言的动作却告诉她还有更离奇的。
很好,接下来对方无论做出什么动作她都不会惊奇了。
但很快,她又被打脸了。
林之言似乎是从刚刚的极限拉伸获得了灵感,在高空中不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大呼不科学的动作,但这些非常规的动作却让林之言更快地突破了困境。
11号点,她几乎是横挂着,腰部的曲线犹如一弧明月,她抬头看着山峰,双眼闪闪发光,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凝视这抹身影。
解说员已经激动地直拍大腿,差点要扯着导演说你们真的太浪费人才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过来赚一笔外快,居然会发现一枚沧海遗珠!
她啧啧称奇,忍不住说:“你们知道攀岩也是有国家队的吗?”
导演有些懵:“我知道,然后呢?”
解说员若有所思,说:“我觉得林之言挺适合的...”
导演:“......?”
惊喜来得猝不及防,让他傻了。
这位解说员可是节目组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请过来的,衔头多得吓人。
国内第一位世界杯速攀冠军,塔利亚攀岩赛冠军,技巧赛速攀冠军...现在42岁,却依旧不输其他年轻力盛的选手。
她被评为全球十大攀岩者,灵活与力量的结合几乎让她所向披靡,还和海洛伊丝是好友。
最重要的是,她还是国家攀岩队的教练。
好了,现在国家队的教练跟他说,林之言挺适合进国家队的...这是看上的意思咯?
他看着镜头里的那让人心神不宁的强大身影,克制好自己的语气,似不经意地说:“冒昧问一句,要怎么样才能进国家队?”
陈锐托着下巴看了他一眼,没再像刚刚那样无视他,而是语气温和地开始解释。
如果林之言真的被挖到国家队,这里也算是老东家了。
“攀岩和其他运动项目不太一样,像体操那样的项目都是从小就看好苗子,从地方体育局一层层往上送,有系统的培养机制。但攀岩大多是成年后才挑选出来的,像我就是拿到塔利亚攀岩冠军被选中的,或者是从其他项目调选过来...平常也都是放养,然后有比赛的时候就选拔重重筛选集中训练然后参赛。”
其实,攀岩培训也不是没有,很多地方队里都有小选手,只是不像体操那些运动项目那么专业,只能占据小部分。
听完后,导演忍不住捂住心口,其他人也都瞋目结舌,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