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饺子一锅一锅地煮出来,包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大家吃的。
黄河站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充斥着各种国家的语言。
因为锅炉里一直在煮饺子的缘故,室内的温度很高,空气里氤氲着水汽,连视线都变得模糊。
宋郁不知不觉就被挤到了角落里,她双手背在身后,吵闹欢乐的节日氛围让她有些不适应。
吴月端着两个叠在一起的搪瓷碗,费力地挤进取餐口,好不容易抢到了两份饺子。
饺子数量有限,每一碗里就只给打了五个。
但都是大饺子,肉馅裹得很足,皮薄薄的,像是要爆出来,还冒着油花,一看就很诱人。
吴月打完饺子,从人群里挤出来,左右张望,目光落在宋郁身上后,朝着她的方向走来。
“你光站这里,一会儿一口饺子都吃不上啦。”
宋郁摇摇头,淡笑道:“我不是很饿。”
“猪肉茴香的出锅咯——”食堂窗口的大娘手里拿着大勺,喊道。
“哎,这么快就煮好啦,我想吃茴香的。”吴月探着脑袋往窗口看,人又密密麻麻挤了上去,“每年过冬至,我妈都包的是茴香饺子,还以为今年吃不上了呢。”
她看了眼自己刚打的白菜馅儿饺子,“要不这两份给你吧?”
没等宋郁推辞,吴月直接撒手,两碗饺子都塞进了她怀里,转身就扎进了人堆里,抢她的茴香饺子了。
宋郁:“……”
她两手各端着份饺子,一脸无奈。
食堂里早就人满为患,宋郁只能拿上一双筷子,到别处找地方吃饭。
虽然黄河站里设施齐全,用于公共休闲的区域不少,但适合吃饭的却没有几个。
休息室里坐着的各国研究者,对食堂里的热闹气氛不为所动,俨然把这次聚餐开成了学术会议,学术讨论的氛围充斥整个休息室内。
宋郁注意到其中讲话最大声的是一个红棕色头发的美国人,周琰站在他的身侧,两个人都是西装革履。
尤其是那位美国人还穿了双排扣带格子纹的背心,双手插进西装裤的口袋里,精英的派头十足,正在高谈阔论着什么。
周琰侧耳倾听,时不时给予回应,也不知道真的听进去多少,但至少是彬彬有礼的模样。
宋郁撇撇嘴,对这位高调发表自己意见的美国学者天然没什么好感,对周琰虚伪十足的腔调也是。
她默默地退出了休息室,端着两份饺子,上了楼,决定直接去黄河站二楼天台吃,冷就冷一点。
黄河站顶楼空旷,所幸晚上无风,天空像是被艺术家用心调色过的宝石蓝。
两碗水饺在冷空气里冒出白烟。
宋郁左右张望,才发现天台上有好几个小阁楼,距离最近的阁楼里,亮着黄色的光。
她慢步走进,听到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在鼓捣什么东西。
小阁楼的门没有关,宋郁站在门边,一眼就看见一个红色的身影。
因为是在室外的缘故,裴祉将考察队队服衣领竖起,挡住了下巴,他微微躬背,对着一台像望远镜的机器鼓捣,脸上的表情认真,薄唇轻轻抿着,完全没有注意到有人来了。
“你在做什么?”宋郁出声问。
裴祉的动作顿了顿,抬起头和她对视片刻。
“调试极光成像仪的硬件设备。”他解释说。
宋郁打量着他面前的机器,镜头很长,足足有一米多,“用它能拍出极光?”
裴祉摇摇头,“现在还不行。”
“隔楼里这几台机器已经一个夏天没有开机了,软件和硬件都要重新调试。”
闻言,宋郁有些失望,都说极光在北极圈里很常见到,但这么多天,她还是一次也没碰见过。
裴祉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反问道:“你上来做什么?”
宋郁将两碗饺子捧到面前,“吃吗。”
裴祉其实没什么胃口。
“吃。”他说。
他绕过身边的各种设备,走到门边,“出去吧。”
宋郁“啊”了一声,“不能在里面吃吗,外面好冷。”
二楼的阁楼作为极光观测室,观测室内有严格的控温控湿环境,相较于露天的室外,还是很暖和的。
“不能。”裴祉拒绝得直接,没有一点感情,“万一你把汤汤水水洒到机器上了怎么办。”
宋郁撇撇嘴,“我又不是小孩子。”说着还是跟在他身后走出了阁楼。
室外的温度在-5度左右,和北京的气温差不了多少,宋郁在这种天气,一条单薄的晚礼服都穿过,倒也没有真觉得多冷,也不知道为啥非得跟他哼唧这两声。
他们走到了天台的边缘,从高处往外望,一整个新奥尔松尽收眼底,灯光清晰,标志着人类活动在这片苍茫大地的边界。
宋郁远眺出神,没想到这一座小镇比她想象的更加小。
感觉到肩膀有什么重物落下,她收回视线,发现裴祉不知什么时候把外套脱下来,搭在她后背。
“冷就套上。”裴祉将她手里两碗饺子端走。
宋郁歪着脑袋,眨了眨眼睛。
正红色的队服,穿在他身上的时候不觉得,等她套上的时候才发现码数很大,即使她已经穿了一件羽绒服,也依然轻松地叠穿上,只是整个人臃肿得像是一团球。
队服里还携带着男人的体温,她吸了吸鼻子,空气里有一股淡淡雪松的味道,很好闻。
“筷子呢?”裴祉问。
宋郁抬起头,望着他。
裴祉外套里面穿的是一件烟灰色的高领毛衣,站在夜色里,显得整个人挺拔而修长,许是为了调试精密仪器都缘故,他戴了一副银色细边的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从里至外透著书卷斯文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