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国军士兵忽然从舒同文身后步兵方阵里跑出来,跑到公路边的警戒线前,向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噗地跪下来,老妪伸出于枯的双手,颤抖着扶住了那士兵的脸颊,那士兵便嗷嗷大哭了起来。
负责警戒的宪兵队长走过来,正要狠下心肠来驱散这对母子时,从那老妪身后又忽喇喇涌出来一群女人来,这群女人年长的已经四十多岁,年轻的却只有十八九岁,她们手挽着手将那老妪和那士兵死死护在了中间。
叶茹雪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奋力挤进了警戒线,负责维持秩序的宪兵看了看叶茹雪胸前的相机,犹豫着没有上前阻拦,叶茹雪很容易就来到了那老妪和士兵的身边,也隐隐听到了缀泣声中这对母子的对话。
事实的真相让人震惊,这的确是一对母子,手挽手护着两人的七个女子竟然全都是那老妪的女儿,也是那个士兵的姐姐,那士兵已经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原本还有个哥哥,两年前参了军,也在58师,却已经死在了淞沪战场上。
可是现在,这个伟大母亲却要把她唯一的儿子也送上抗日战场。
叶茹雪的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伟大的母亲呵,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她已经奉献出了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当国家需要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奉献出了剩下的儿子,她难道就不心疼自己的儿子么,不,不是的,此时此刻她的心头肯定在滴血。
有人带头,便有人效仿,很快,更多新兵冲出队列跟亲人抱成了一团。
宪兵设置的警戒线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望着成千上万抱头痛哭的官兵家属,宪兵们却再没有维持秩序的念头,许多宪兵也在人群中寻找起自己的亲人,因为再过几天,他们也将开赴徐州战场,这一去,也许就再回不来了。
秩序大乱,阅兵已经完全无法再继续了。
叶茹雪的相机镜头却始终对准了那个老妪和他的儿子。
那个学生兵连长舒同文忽然出现在镜头中,对着老妪和那个士兵说了几句话,老妪抹着泪,终于松开了那个士兵,那个士兵泪眼滂沱,一步三回头,待走出去十几步远,忽然又转身跪在地上,一边叩头一边大喊:“娘老子,儿走喽”
喧嚣中,叶茹雪听到了老妪撕心裂肺的喊叫声:“细伢子,细伢子,活着回来,记得一定活着回来……”
叶茹雪再次按下快门,眼泪也再一次夺眶而出。
第二天,一幅感人的照片出现在了中央日报、大公报汉口版、申报汉口版等大型报纸的头版头条上,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国军士兵跪在地上,向一个老妪叩头,照片的背景是一个满脸惆怅的国军军官,再远处是无数抱头痛哭的官兵和亲人家属。
在这幅照片左侧,是一篇题为浪老子,儿走喽》的战地通讯,在这篇战地通讯里叶茹雪这样写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她的儿女们愿意牺牲自己,当她的母亲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儿女,就绝不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