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离裹儿:以后得喊欧阳相公【求月票!】

被功德不涨之事勾起的念头,一念及此,欧阳戎轻轻一叹。

其实大佛该不该建、值不值得建的问题,欧阳戎也有自问过,甚至还问过容真。

容真的态度斩钉截铁,除了她是女皇陛下的身边人,忠心耿耿,这个原因之外。

容真还很笃定的对他说,东林大佛可以扭转西南前线的局势,它能够帮助朝廷牢牢稳定江州、洪州一线,进而成为富饶的东南后方的压舱石。她说这是国家大事,其它的一切都得为它让道。

对于容女史的画饼,欧阳戎当时的反应不置可否。

容女史或许是对的,但他其实还有一种更久远的考量。

是文化艺术上的。

这世间有些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有些事,是无功当代、却利在千秋。

还有些事,甚至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现在看来,东林大佛大概率不是第一种与第三种。

而是第二种。

东林大佛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它带动起来的浔阳石窟的建设。

浔阳石窟从来都不是只有一座主石窟,不是只有一尊佛像屹立。

欧阳戎从规划它起,就不是把它当作一朝一夕的简单营造,而是作为一个长久的、后人不断填补的共享工程。

浔阳石窟在规划里,会有上百座大小石窟,会有近千座的大小佛像,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每个石窟都可以容下多尊小佛像。

甚至这个数目还只是待定的,后续还能继续追加,只需要往左右两边的江岸延伸,继续修建石窟即可。

但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欧阳戎现在只是建好了最核心的主石窟,与最大的一尊佛像而已。

就像留下了一幅空白的画卷给众人,他仅仅只在上面题了一笔,作为开头。

往后,东林大佛将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后续必然会吸引江州、江南、天下各大佛寺来此造像,并且传扬各家的佛法,他们会想方设法,将各自佛门最精益的石刻、彩绘等技艺留在浔阳城这个四通八达、江水汇聚的天下眉目之地。

而且也不单单是传扬佛法,匡庐山与浔阳名士们自带的文化开放氛围,使得儒、释、道三家都在此地融汇合一,而不是一家独大。

共同搭建完善的浔阳石窟,绝不会成为一家一户的孤芳自赏,注定了是百花秋芳,争相斗艳,而且会交锋出璀璨的火花,洒落在双峰尖北岸琳琅满目的石窟崖壁上。

届时,坐落在双峰尖北岸的浔阳石窟,说不得会成为后世眼中这个时代石刻技艺的最高峰,成为某种艺术的宝库。

从这个角度上看,浔阳石窟的意义绝不逊色于折翼渠,甚至犹有胜之。

后人或许会在史书上看到这样一笔:“卫周天佑三年,皇命难抗,浔守欧阳戎建大佛一尊,在江水北岸,浔阳石窟始也。”

虽然欧阳戎并不太在意这种虚名,但是有很多人,例如大周女皇,他们很在意。

洛阳城里的那位圣人希望千年之后的后辈们抬头仰望江畔这尊大佛时,清楚的知晓这是她的尊容,希望容貌永固千年。

至于其他的,什么文化艺术,什么工匠心血,什么旅客繁荣,她其实并不在意。

但欧阳戎在意,他在意这些。

有时候,一篇名人名赋可以让一座楼名扬千年,连带着千年后的世人都知道没去过的某地大名。

这是一城一地在文化版图上的扬名,亦是本地人自豪感的来源之一,归属感本就来源于文化共识。

浔阳石窟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它对江州浔阳城的意义,可能真能用上那句“利在千秋”了。

欧阳戎的目光尺度很长远,有些甚至没法和其他人诉说,他就和容真提过一次,她也是一知半解,不知懂没懂,只记得那日,容真听完后,看向他的目光有些变化……

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这次小木鱼功德几乎为零的反馈,他算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欧阳戎脱离功德塔,睁开眼,是晃荡的马车。

出神片刻,马车抵达了江州大堂。

欧阳戎入内,直接找上了元怀民,直接告知了他作画的事情。

元怀民惊愕:“啊,我?”

欧阳戎随手摆了摆:“没错,就你,收拾收拾吧,准备去浔阳石窟作画,听候容女史差遣。”

元怀民苦逼一张脸。

“良翰,能不能不去?”他小声问。

“可以啊,但你得过了易指挥使那关再说,这是她给你竭力争取的,你好好掂量一下吧。”

元怀民:……

欧阳戎拍了拍好友肩膀,背手走向正堂。

正堂座位上,他召来一众官吏,下达了双峰尖抗洪完成、解除戒严的指令……时间很快过去,完事过后,欧阳戎转身离开了江州大堂。

回到马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