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倭国的土地在大明军队的铁蹄下颤抖着。
李景隆手中的长枪高高举起,随着他手臂的挥动,指向远方的城镇。
在他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大明军队,士兵们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每一步落下都像是大地的震颤。
大军行进间,先头部队的探子迅速散开,侦察着前方的地形与敌情。
一旦发现倭国的防御工事,李景隆便果断下令。
神机营的士兵们迅速列阵,他们熟练地操作着火器。
火铳手们单膝跪地,将火铳稳稳地架在肩膀上,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目标。
随着一声令下,火铳齐发,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打破了倭国的宁静。
硝烟弥漫中,倭国的防御者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惨叫连连。
王景弘则在倭国的另一个方向率领大军攻城拔寨。
他指挥着士兵们分成小队,迅速地向各个方向推进。
他们席卷着倭国的每一寸土地。
当他们到达一个村庄时,村民们惊恐地看着这些陌生而强大的军队。
但大明的士兵们纪律严明,他们只是将大明的旗帜插在村庄的中心,宣告着这片土地已归属大明。
而在遇到倭国的抵抗力量时,步兵们手持长刀和盾牌,盾牌相互交错,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接近敌人时,士兵们齐声呐喊,他们猛地向前冲击,长刀挥舞,将倭国的士兵砍倒在地。
骑兵们挥舞着长枪,如入无人之境,将试图逃窜的倭国士兵一一挑落马下。
随着军队的不断推进,富士山那雄伟的身姿出现在眼前。
李景隆一马当先,带领着士兵们登上山顶。
在山顶上,他亲自将大明的旗帜深深地插入土地,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在向世界宣告大明的胜利!
这一刻开始,倭国境内尽数归属大明!
“将消息传回金陵!”
李景隆大笑着说道。
……
金陵!
此时的金陵城正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街道上。
他们的身上披着象征着荣耀的红绸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街道两旁的百姓们欢呼着,将鲜花和彩带抛向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倭国被占领的消息也传来。
“太好了,这倭国一直是个祸患,如今终于被拿下了!”
“我大明真是强大无比,这倭国哪里是我们的对手。”
“这是陛下的英明决策,我大明的军队果然战无不胜。”
“哈哈,那倭国的土地现在也归我们大明了,真是大快人心。”
“倭国的那些财宝是不是也要运到我们大明来了?”
“这是我们大明的荣耀,以后看谁还敢小瞧我们。”
“那些在倭国牺牲的将士们可以安息了,我们胜利了。”
“我就知道我们大明肯定能征服倭国,这是迟早的事。”
“这一下,我们大明的威名肯定会传遍世界。”
在金陵城的城门前,被绑着的倭国天皇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身体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
他的脸上满是绝望,泪水不受控制地流淌下来。
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嘴里念叨着:“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我不该冒犯大明,我是个罪人。”
“我唯有剖腹谢罪,才能对得起我的国家。”
看守他的士兵看到他的举动,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狠狠地给了他两巴掌。
“你以为你还能随便死吗?你现在是大明的俘虏,老实点!”
那士兵的声音冷酷而严厉,倭国天皇他惊恐地看着士兵,不敢再有任何动作。
朱允炆、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被吊着,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复杂的情绪。
当听到倭国被占领的消息时,朱允炆的眼睛微微睁大,一抹难以掩饰的高兴在眼底闪过。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想要露出笑容,却又被无奈和惆怅所掩盖。
他微微抬起头,望着远方,心中五味杂陈。
他喃喃自语道:“大明如今又开疆拓土,这本是好事,可……”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眼神中满是落寞。
方孝孺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的肌肉微微颤抖。
他那悲愤的神情中夹杂着一丝欣慰,他长叹一口气,说道:“大明强盛,这是我等一直期望的。”
“可如今,这一切却与我们无关了。”
他的眼神中透着无奈,那紧握的双拳也渐渐松开。
齐泰的眼神中有着惊讶和喜悦,他轻轻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倭国一直是个大患,如今被拿下,大明的未来不可限量。”
“只是,我们……”
他低下头,看着自己被束缚的身体,心中满是苦涩。
黄子澄则是一脸的复杂,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既有高兴大明的胜利,又有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他哽咽着说:“这是大明之福,可我们却只能在这里看着,真是造化弄人啊。”
……
朱允熥得知倭国被彻底占领的消息后,立刻召集赵谦、夏元吉、黄观和解缙前来商议倭国后续的相关事宜。
众人到齐后,朱允熥缓缓开口:“朕今日召集诸位,是为了倭国之事。”
“如今倭国已被我大明拿下,这后续之事,朕想听听诸位的看法。”
赵谦率先说道:“陛下,臣以为,首先要稳定倭国的局势。”
“派遣得力的官员去管理当地的政务,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要加强军事防御,防止他国觊觎。”
夏元吉点头称是,他接着说:“陛下,经济方面也不可忽视。”
“倭国的资源可加以利用,发展当地的农业和商业,与我大明互通有无。”
“但也要注意税收的合理征收,以免引起民怨。”
黄观沉思片刻后说:“陛下,文化上要进行引导。”
“在倭国推行我大明的文化和礼仪,让他们从内心臣服于大明。”
“可以在当地开办学府,培养倭人学子。”
解缙兴奋地说:“陛下,臣觉得还可以鼓励大明的百姓移民到倭国,促进两地的交流与融合。”
“这样既能缓解我大明的人口压力,又能加快倭国的发展。”
众人商议了片刻后,朱允熥微微坐直身子,目光坚定地说:“朕以为,此次科举和殿试就是和这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