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甄嬛传》

一些观众讨厌《大明王朝1566》的晦涩,看了几集后,就再也不愿意多看一眼。

一些观众想看这部剧,却看不懂,于是在观剧痛苦和收获喜悦中反复拉扯、纠结。

而对于那些喜欢这种风格的观众来说,这部剧简直太棒了!

“绝顶好剧。以改稻为桑为切口,深入地剖开讲透了大明的官场和朝局的百态!”

“‘毁堤淹田’事件的多层叙事:天灾背后的人祸、地方利益的倾轧、中央政策的异化,将官僚系统的‘共谋性腐败’展现得淋漓尽致!”

“‘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机贯穿全剧:嘉靖借修道架空文官集团,清流以道德话语争夺解释权,宗教话语成为权力博弈的伪装战场……”

“严嵩倒台并非正义胜利,而是皇权收割政治红利的必然。清流填补权力真空后迅速腐化,彻底粉碎了我过去‘忠奸对立’的幼稚史观……”

“什么是奸臣?什么忠臣?真的有忠奸之分吗?效忠君主的就一定是忠臣吗?祸国殃民的就一定是奸臣吗?所有人的命运都收束于那个人的手掌心里,可那个人,可偏偏就是那个权力之巅的君主,他从头烂到了脚呢?世间都没有了黑白善恶,哪里还有什么忠奸?”

“属下揣摩官长,内阁揣摩皇上,太监揣摩主子,东宫揣摩父皇,君上揣摩臣下,师父揣摩子弟,官僚揣摩宫闱,地方揣摩中央,严党揣摩清流,清流揣摩严党……就像一幅太极,彼此牵涉,彼此牵制,彼此牵动。”

“《大明王朝1566》没有美剧的快节奏,也没有英剧的傲娇幽默,有的就是中式的,绵柔温吞里的刀光剑影、波谲云诡、百转千回,一丝一毫都是戏,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精彩绝伦。”

“这部剧注定是要载入电视剧史册的,凝重的历史感,严谨的态度,精细的做工,是我国官场、社会的一个万花筒,可折射当下的种种……”

“好看,它的好看并不在于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而在于无声处起惊雷的回味。

有‘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君臣之道。

也有‘人心似水,民动如烟’的治国之理。

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强臣权宦。

也有‘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人情法理。

有‘穿上这身袍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的官僚沼泽。

也有‘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的兴亡实质。

有‘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忠奸之辩。

也有‘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的国之利刃。

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贪墨佞臣。

也有‘在史册里,在人心里’这种站在人民立场的可贵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