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二个五年即将到来的半年前,一封承载了罗知州五年孝心的信,终于递到了罗知州的手里。
汝虽远在他方,然汝之所愿,吾一直记挂于心。奈何时机未到,不可妄动尔。今恰逢时局安定,五年述职在即,吾深感若能令汝常伴君之身侧,必能为君分忧,成国之栋梁亦。
这封信好像什么也没有承诺。
可是罗知州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双手突然开始剧烈的颤抖,豆大的眼泪一滴接一滴全都落在皱皱巴巴的信纸之上。
他罗闵行终于能在临近不惑之年,重回煜都,迎向崭新的人生了。
自打那天以后,罗知州把梧州的事务全都丢给了手下人,基本能不问就不问,只一心一意忙着收拾他这十年来在梧州积攒下的家产。
好不容易能回到煜都,相爷自然是免不得要好好孝敬一番。
除此之外,还有各处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打点走动。
这么粗粗算下来,再刨去重新在煜都安家的花费,他这些年在梧州积攒下的家产居然已经所剩无几了。
他心里滴血似的疼,可是这些钱却是一分也省不得的。
所以他把一切带不走的全都变卖成了现银,只等着日子一到就动身前往煜都。
可是眼看着这一切已经水到渠成,只差临门一脚了,煮熟的鸭子都已经到了嘴边了,竟然又飞了出去。
那一年景帝旧伤复发,卧病不起,只钦点了肃州和泉州两地的知州回煜都述职,并由二皇子殒代为接见。
这道旨意一下,对罗知州来说简直不啻于晴天霹雳,五月飘雪。
可是他还能怎么办呢?
眼看着他就快到不惑之年了,当年留在煜都的同科状元已经在御史台做了侍御史,榜眼更是年前刚升了吏部侍郎,他却依然还是十年前那个罗知州。
等到下一个五年,他就不惑逾四,奔着知天命去了。
到时候就算调回了煜都又还有多大意思呢?
当年相爷拜相的时候也不过是年逾不惑,他虽然没法与相爷相比,可是难道要让他在知天命之年再回煜都做个鞍前马后伺候各位大佛的小官么?
再想想他当年离开煜都的时候,除了那几位屹立不倒的老臣,剩下的大多也就是不惑出头的年纪。
可是他呢,他就算去了也上不了内堂,至多是个在殿外听宣的五品小官罢了。
还不如就这么留在梧州,仅仅是每年的赋税就能有一大笔银子,而且好歹也是一方知州,在梧州也是说一不二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