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悯而慰问之,然终无诲言。光乃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因与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师居少林九年,欲西返天竺④。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试各言所得。”时门人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⑤本空,五阴⑥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以如来正法眼嘱授慧可,示以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说已,端居而逝。即后魏孝明帝大和十九年。其徒为之葬熊耳山⑦,起塔于定林寺。后二年,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云茫然别师。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视之,惟见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惊异。奉诏,取遗履供养于少林寺,后为人窃往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矣
【注释】①法界:佛教指整个宇宙现象界。“界”是分界、种类的意思
②南海:今天的广州
③妙圆:“妙”指佛法的精微深远。妙圆也称圆妙,佛经上说:“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即圆满至妙的意思
④天竺:古印度别称
⑤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
⑥五阴:又称五蕴,即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
⑦熊耳山:山名。在今河南宜阳
慧寂禅师见花悟佛,开田会机仰山慧寂禅师本姓叶,十五岁时他就想出家,父母不让他去,他就自断两根手指跪在父母面前,坚决要求修习佛法,以此报答父母。父母亲只好让他随南华寺通禅法师剃度云游。他最初拜见耽源大师,就已经领悟到不少佛理。后来又参拜沩山灵祐大师,更加领悟精深佛法。禅师曾经看见桃花会,作偈语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求不疑。”灵祐大师看完桃花会后,问禅师有什么感受,他的感受正与大师相合。于是大师道:“希望你从缘悟道,好自为之。”有一天,他跟随灵祐大师在沩山开垦农田。他问道:“这块地这头为什么这么低?那头为什么那么高?”灵祐大师说:“水能平没物体,可以用水使地面变平整。”禅师说:“水本身没有基准,只不过高处的高平,低处的低平罢了。”灵祐大师认为他说得对。灵祐大师问香严弟近日情况怎样,禅师说:“他已经死了,说不清楚。”于是念出一首偈语:“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灵祐大师说:“你学会了如来禅法,但还未学会祖师禅法。”禅师在沩山灵祐大师身边修行前后十五年,凡是他说出的教义道理,弟子们无不叹服。后来他来到仰山,信徒弟子更多。禅师广度众生,教化佛法,成为禅宗的楷模。他在七十七岁时抱膝逝于韶州东平山。临终时念偈语说:“我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抱双膝。”【原文】师姓叶氏,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师断二指跪至父母前,誓求正法,以答劬劳。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游方。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渐入堂奥。尝见桃花有会,一日述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求不疑。”祐师览毕诘其所悟,与之符契
乃谓曰:“从缘悟道,善自护持。”一日,随沩山开田。师问曰:“这头恁的低?那头恁的高?”祐曰:“水能平物,但以水平。”师曰:“水亦无凭,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耳。”祐然之。师问:“香严弟近日见处何如?”曰:“某甲卒,说不得。”乃呈偈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师盘桓沩山前后十五载,凡有语句,学徒无不叹服。后迁止仰山,徒众益盛。接机利物①,为禅宗标准。年七十七抱膝而逝于韶州东平山。临终有偈云:“我年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沉,两手抱双膝。”【注释】①利物:利益众生的意思。物,指一切众生
僧璨大师无缚无解脱,立地成佛僧璨大师早先以未出家的俗人身份拜见过禅宗二祖,自从接受度化修得佛法以后,他就隐居舒州皖公山中,历时十余年。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他在那山中修行。到隋朝开皇年间,有个小和尚道信,年纪刚十四岁,前来拜见大师说:“愿和尚发慈悲之心,教化我超凡解脱的佛法吧。”大师说:“谁束缚了你?”道信说:“没有人束缚我。”大师说:“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还要求解脱作什么呢?”道信听罢恍然大悟。此后道信随大师修行九年,大师屡次以深奥玄秘的佛家理义考查他,确信道信已经学成。于是大师把袈裟送给了道信,并授他一首偈语:“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传授完毕,大师便前往罗浮山,闲适自在地游览了两年。然后又回到原地,过了一个月,四方信徒闻风而至,大设檀供,让大师为四方民众讲经传法。最后,在法会大树之下,大师合掌逝世。这时是隋炀帝大业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