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后,自然是一百一千个愿意,急忙表态道:“当然好。求之不得呀!能得到儿的倾心,是我岳凡福气。”说完便将大嘴印向的樱桃小口上去了。
虽然极力反抗,但因伤势初愈,又倾心于我,所以反抗仅仅就是胡乱动了几下,一点儿都不象。当然,我也不敢做的太过分,伤势还没好利索,而且情绪也不太稳定。
当我心满意足抬起头后,已经把羞涩的脸庞深深的埋进的我怀中,双手还不停在我前胸轻捶,口中只叫不依,惹的我哈哈大笑起来。
就在我享受时,一阵由远及近的急促脚步声从帐外传来,好像提醒我此时此地,炎龙军将士们还在浴血奋战呢。惭愧呀,惭愧,身为一军的统帅,居然忘记了自己应负的职责,真是该死。我不禁深深的自责起来。
我把安顿好之后,转身出了大帐,迎面来的正是老将军裴仁基。
裴仁基见我从大帐出来,紧走几步,来到我的面前,拱手对我说道:“启禀主公,唐军昨日被我军大败,损失惨重,士气低迷之极。按理来说,应该退回关中,整顿军备,以图再战。可李世民现在却深沟壁垒,大肆凑集军备物资,好像要和我们长期对峙一般。属下等皆感觉万分奇怪,所以让末将来向主公寻个主意。”
我静静的听完裴仁基的报告后,缓缓闭上双眼,微微抬起头,凝神静气的思考着。
唐军的士气已经被我所夺,短期内不可能组织什么有效的攻势,就算他想托住我统一巴蜀的步伐,也断不会以此残兵为代价的。就算唐军再调集大军前来,也不会即刻便到,一个不慎,李世民这支孤军就有全军覆灭之危。
左思右想也没得出一个结论来,我便让赵得亮率领几百精锐赤血营士兵随我一起去探探唐军的营寨。
远远看去,唐军营寨中的士兵士气的确比之以前低落不少,但却未想我想得那样一蹶不振。我不由得暗自叹服李世民的治军之道,换作我在李世民的位置,绝对做不到他这样的程度。
叹服归叹服,仗还是要继续打下去的。现在看唐军的阵势,除了强攻唐军营寨,只怕别无他法能让唐军退兵了。但以李世民的军事才华,配合训练和装备皆属一流的唐军精锐,即便能赢也是个惨胜,得不偿失啊,我心里不停的念叨着。
回到营寨后,我召集众将一起商议此事,可商量来,讨论去都没有拿出一个好的办法。想撇开李世民进占巴蜀其他地区,但又害怕李世民借机朝我后路。可不走,就只能在成都外于李世民耗到底。无论哪个选择都不是最好的,南方统一的越早,对今后炎龙军的战事越有利。我可不想把自己有限的精力都放到巴蜀这块土地上。必须尽早解决李世民,以图北上统一中原。
就在我苦于无法摆脱李世民的时候,襄阳方面突然传来消息,王世充最近频繁调动兵力,并在洛阳以南集结重兵,对襄阳方面的压力很大。
而北方的窦建德也正忙着收拾周边的势力,李阀的人员也经常来往于各个势力之间。看来,除了寇仲以外,北方似乎已经很默契的形成了一个同盟来对付我呢。
窦建德若不谋洛阳,李阀也不会打破这种现状,而且王世充和李阀已经结盟。面对我的威胁,势必会在李阀的支持下对我施加压力,甚至很可能对我开战。
如果王世充和李阀真的联合起来,对我,对寇仲都不能算是个好消息。洛阳绝不能落在李阀的手里,否则,天下一统就遥遥无期了。
根据种种状况显示,李世民之所以兵败却不退兵,其目的一定是为了把我牵制在巴蜀。他们得不到,也不能让我轻易得到。
若李阀倾全力来谋巴蜀的话,王世充在从洛阳出兵配合,对我的威胁自然大大增加。没有李阀钳制我的主力,借给王世充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来犯我的虎须。如果窦建德站在了李阀一派,自然会一定程度上制约寇仲对我的支持,那么我将要独对王世充和李阀两大势力。
李阀作为隋朝四大门阀之一,家底深厚,更收罗了无数能人,短时间内或许奈何不了我和寇仲这样的新贵,可一旦相持起来,对我则是大大的不利。我决不能让李阀把我拖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去。
王世充虽然草包了些,但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而且又击败了呼声最高的李密,其士气高涨至极,再联合李阀来犯,也不会太容易应付。
若我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战,寇仲这个同盟对我的帮助实在太有限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急令襄阳方面积极备战,同时又严令不能轻易出兵,一切带巴蜀平定之后,再作定夺。另外,南方各地也做好征集大量士兵和粮草的准备,以应付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战。
半月过后,冷月寒方面传来消息,李阀又征调十五万大军由太子李建成亲自率领,前往汉中与李元吉会合,准备一鼓作气,攻下汉中,打通前往巴蜀的通道。
得知冷月寒方面的动向后,我已经无法在安静的等待下去了。一方面,我从江夏方面运送大量地攻城器械,另一方面,把李耀祖的阻击营和两千赤血营调集到巴蜀,用于袭扰李世民,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使用铁血政策来镇压所有帮助李世民的巴蜀百姓。
我也知道这样做会对我的声望有很大的影响,但时不待我,巴蜀问题必须马上解决,拖延一日,我的处境就危险一分。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少部分的反抗者必然要被消灭。血与火才是战争的写照,而妇人之仁则是取得战争胜利最大的敌人。
随着我的铁血政策的实施,李世民军的处境变得越来越不好了。毕竟巴蜀的少数民族占了大多数,有宋缺的威信和四大族的支持,再加上我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独尊堡的支持者已经变的很有限。多半都是独尊堡的铁杆FANS,若是在平时,我或许会用时间来感化他们,可现在他们面对只有我的武器,任何支持独尊堡的人一经发现,只有死路一条。
我的铁血政策很快便收到了效果,当然,这个效果是两方面的,虽然我的声誉受到了些损失,但李世民眼见就要坚持不住了。
李世民手下的唐军,纪律严明,虽然粮草不足,却没有出现祸害百姓的现象,可那残余的突厥骑兵则根本不理会李世民那一套。原本他们来的目的就是抢掠的,可现在却损失惨重,自然不满李世民控制他们的粮草,所以频繁出击,到附近的村镇抢夺粮食,掳掠,无恶不作。更把无辜的百姓作为战败泄愤的对象。一时间,成都附近的百姓怨声载道。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李世民终于放弃在成都与我对峙,率军退出巴蜀,返回长安而去。临走时也不忘了给我留下一堆麻烦——突厥骑兵全部抛弃。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招实在是够厉害的。带着这些突厥败军,势必为返回长安增添层层阻力,而且这次出兵损失惨重,也必须要给李渊一个交代。最好的方面莫过于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突厥人身上;另一方面也可以示好巴蜀,表示突厥人的所作所为与其无关,将来一旦重返巴蜀也可以利用此招获得人心;最后就是可以阻止我的脚步,把我的兵力拖在巴蜀,不让我乘胜追击。
李世民这一丢却是一石数鸟之计。我心里面实在很佩服他的魄力。毕竟突厥人是友军,是李建成一方的人马,而且李阀又向突厥人俯首称臣,他竟然敢作如此决定,实在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呀。
上万的突厥骑兵成为我追击李世民的阻力,若置之不管,四大族那里就说不过去。巴蜀已经被我闹的人怨沸腾,我可不想再继续激化矛盾,所以只得全力围剿这支残兵败将了。
追击的任务自然交给李耀祖了,由他率领阻击营和一干从各军中挑选出的精锐步兵在四大族的配合下竭力围剿突厥骑兵。
我则在四大族的帮助下,频繁的拜访巴蜀各界的代表。并确定巴蜀的政策,现在独尊堡没有了,我便以四大族的巴盟为主,作为管理巴蜀的行政工具。对巴蜀地区,我不作太多的干涉,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任何失误都是致命,民族问题可是个大问题,我又没什么经验,索性就交给他们自己管理好了。
巴蜀多山地,不利于骑兵的活动,再加上巴蜀百姓对我们的支持,所以消灭突厥骑兵的行动很快便结束了。收获甚多,近三万批优良的突厥战马,近七千突厥精锐骑兵作了俘虏。可以说我的势力还未及草原就先胜了突厥人一仗,大涨了我的声势。
李世民退回长安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军也从汉中退兵回转长安。一场大战便就此落下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