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突然有探马来报,楚军营寨用动静,似乎要进攻江夏。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他们快二十万人来江夏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度假而来的吗?
昨天刚刚把护城河填平,今天就来攻城,董景珍,你奔丧啊,还是赶着投胎啊,这么着急,我心中暗骂道,NND,以前都是老子去打别人,现在居然被人家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中国古代的战争大多是以争夺土地为目的而进行的,凡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都建有城市,以便扼制敌人。而这些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均是城厚墙高,沟河护城,易守难攻,能以少胜多,故而以孙子的用兵如神也仍把攻城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
江夏一直都是南方的战略要地,城池高大,防御力很强。只是由于杨广昏庸,使很多城市年久失修,而且经过多年战乱,城市的防御都被破坏的很严重。江夏也是如此。
好在有王勃发明出水泥,经过这段时间的修缮后,江夏的防御能力已经接近最高的时期,这大大的有利我依靠城市来消耗敌人,最后再出奇兵击败他们。只要击败这两路人马,杜伏威自然不战而退了。
江夏立城于长江岸边,所以容易被水军袭击,但是江夏附近的岸边怪石林立,没有可以供步兵登陆的地方,我虽然水军在正面无法撼动楚军的水军,但骚扰却绰绰有余,不必担心水上的进攻。
我率领众将来到城门楼上,指挥着工程兵安置各种守城武器,期间不断有探马前来报告董景珍的动向。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阻击战和这几天的战斗,江夏城内士气高涨,一扫以前的颓势之气。
我扶着城墙上的垛口,手指由节奏的敲打着垛口上的石头,举目眺望远方,凝视江夏城远处的山林。
天空中悠闲的飘着几朵白云,偶尔有一丝微风吹过,带来少许夏末的凉意,使人心情变得舒畅起来,我却没有心情享受着舒畅的感觉。究竟是为什么呢?董景珍这次来的目的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是,董景珍要试探一下我军的虚实,而且想打一场胜仗来振作低迷的士气。我的确没什么反驳的理由,但心里总是感觉怪怪的,可有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
炎龙军自创立以来,我一直都实行利民的政策,而且还将部队和地方的利益挂钩。现在炎龙军几乎所有将士的家小都得到我们的补助和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在某些事情上有优先权,特别是战死的将士家属都得到炎龙军属下各地的照顾,可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一来,他们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战,为民族,为百姓,那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说出去自己都不信。
有了家,便有了牵挂,炎龙军垮了,他们的家人也会受到伤害,所以他们情愿战死沙场,也要保住炎龙军,因此在作战时,他们也格外的卖命。我肯定炎龙军整体兵员素质绝对是各势力中最强的。就算我没有江夏城的依托,单凭手中这十万人也不见得会败给董景珍和林世宏他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外的楚军营中大批的人马行动起来。开始在营帐外开始集结兵力,应该说城外楚军的实力还是不错的,看这架势,亦说明董景珍统兵能力也不弱。
但见十多万楚军调动井然有序,虽然没有我炎龙军这样迅捷灵活,但可以看出指挥者的实力非同一般,倒是我以前小看眼前这位楚国的右元帅了。
虽然城外的楚军仍在初步的集结阶段,已可见微知著,令人看到整个战阵的雏形。
我凝神打量敌阵,兵力约在十五万人间,其他人马该是留守营寨。中央清一色是步兵,两翼均是骑兵,后面跟着各式工程兵。中央步军又分九组,每组万许人,由不同兵种的队伍合成,各备弩、弓、枪、刀、剑、盾、拒马等兵器。可以想像作战时,在英明的统帅指挥下阵法变化无穷,随时针对敌人而作出种种最有效的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