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凭什么要他们为了灾民呕心沥血,付出自己的家财?

命全国富商与文武百官捐钱捐粮,如若不从就是抗旨,全部论罪处死。不同品阶的官员与资产不一的商贾,都有指定的‘募捐’标准,若是给的钱粮达不到标准,一样是抗旨不遵。

李德全接过圣旨,手都是抖的,皇帝不满地睨了他一眼:“你觉得朕此举不妥?”

李德全一惊,双腿发软地跪了下来:“老奴不敢,只是圣旨一下,定惹朝野议论啊!”

皇帝这道圣旨,无疑会激起众怒,相当于上到世家大族,下到商贾大家,皆被敲骨吸髓。

那些人都是人精,往自己口袋里捞还来不及呢,哪里肯乖乖把钱粮从嘴里掏出来。

此法太急,竭泽而渔只会物极必反,加上各地大乱,这道圣旨无疑会火上浇油。

“他们喜欢议论那就让他们议论去!平时他们没少贪污、搜刮民脂民膏,朕不过是让他们吐出来一些,也是应当的,但凡有不从者,一律就地正法,朕就不信他们敢抗旨!”

皇帝冷哼一声,把手里的奏折甩在桌上,桌上的灯台一晃,险些倾倒。

李德全一言难尽地俯身应和:“陛下圣明,老奴这就把圣旨送去翰林院。”

果不其然,这道圣旨就如一颗巨石,在本就暗流汹涌的水面上,砸起轩然大波。

皇帝在圣旨中的旨意震惊朝野,不捐钱粮,就要被杀头,从未有这样的道理!

皇帝被刺杀吓破了胆,为了保命,绞尽脑汁想尽快缓解西北的灾情,宫中又拿不出银子,那就从文武百官手中拿,在皇帝看来,这皆是他们应该出的。

旨意不讲情面,不顾他人死活,引起众怒是必然的事,而皇帝对此浑然不知。

西北闹旱灾,灾情蔓延,如今四处粮食价格都非常昂贵。

皇帝高坐明堂,迟迟没有制定赈灾的策略,只是一味地送赈灾粮过去,别的一概不管,能有什么效果?

何况就那点赈灾粮,够多少人吃的?

粮食需求激增,西北流民众多,粮食生产减少,导致物价飞涨,尤其是粮食的价格,更是贵到了一百两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