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梦中情炮

这种民20式迫击炮,堪称国军部队当之无愧的主力攻坚利器,在国军的装备序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时的国军嫡系部队里,每个步兵营都专门配备了一个迫击炮排,装备两门民20式迫击炮。

而每个团更是拥有一个直属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从这样的配置就能看出,该型迫击炮在国军装备序列中的重要地位和庞大的装备数量。

可惜此刻是1939年,重量更轻、在复杂地形中开展游击战更具优势的民31式60毫米迫击炮还未问世,那威力更为强大的民33式120毫米迫击炮更是遥不可及。

李海波走在迫击炮的丛林里,目光在整齐排列的民20式迫击炮队列上一一扫过,感受着这些迫击炮散发着冷峻而威严的气息。在民20式迫击炮队列的末尾,另一排火炮吸引了李海波的注意力。

那里静静伫立着十门款式显得极为老旧的火炮,它们便是由上海江南制造局仿制的75毫米克虏伯山炮。

李海波对这款山炮并不陌生,在惨烈的万家岭战役中,他曾亲眼目睹国军炮兵操控着这款山炮,向鬼子阵地发起猛烈轰击。炮弹呼啸着划破长空,在鬼子中间炸开,火光冲天,那震撼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型克虏伯山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清时期,它堪称国军最早装备的山炮,同时也是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

尽管与国军后期陆续装备的另外两款山炮相比,克虏伯山炮在性能上存在着威力小、射程近的明显短板,但在李海波眼中,它却依旧是无比珍贵的宝贝。

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再差的火炮也是战场上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关键力量。

克虏伯山炮还有一个极为显著的优势——重量特别轻,全重才386千克。

这样的重量使得它在行军过程中具备了极高的机动性,一匹马便能轻松拉着它前行。而当遇到路况复杂、马匹难以通行的区域时,它还能巧妙地分解成四大件,由四匹驮马分别背着前进。

这种灵活的机动性在游击战中意义非凡,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为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

当年红二方面军在桃子溪战斗中,就幸运地从国军手里缴获过一门该型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