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长宁从紫宸殿出来,带着舒嬷嬷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典堂。
不出所料的,礼部的人还等候在典堂外,却都已经个个没有了好脸色。
碍于她的身份,众人见之还得行礼堆笑。
她也知道,毕竟礼部嘛,自然是再如何都会守礼的。
礼部尚书晁英光是个六十出头的老人了,放在前朝朝臣里,也是高寿。
寻常这个年纪的朝臣,早就告老还乡,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可晁尚书不仅不辞官,还日日为公务繁忙,勤奋无比。
人人都以为,这晁尚书这把年纪了,要么会倒在自己的公文堆里,要么,就死在处理公务的路上。
可人家晁尚书不仅没死,还活得红光满面。
大有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精神的架势。
“郡主,您今日是来得迟了些。”
晁英光最先开口,甚至都没等她赔情告礼。
要不怎么说,人家这个年纪了还能稳坐礼部之位呢。
年纪大,就是好教训人。
她就算是郡主,可她不占理,也只有听凭教训的份儿。
毕竟来迟确实是她的不对。
“晁尚书所言极是,是长宁的不是,让诸位久等了,”她脸上露出歉疚之色,对众人颔首以礼。
晁英光本欲脱口而出的礼法教义,立时就被她这一番态度诚恳的认错给打断。
只见晁英光张了张嘴,终究只说了句:“进去吧。”
说完,就带头入了典堂。
其余人这时候却都未敢动身,个个只站在奚长宁身后。
直到她迈步踏入典堂大门,后头的人才得以跟上。
璧国之祖如今都是三年一祭,不同于他国,每年都需准备祭典。
这也是百里昭当初登基时,得以更改的规矩。
她还记得那时颁下此令,满朝大臣都在反对。
说百里昭实在是太过专横武断,更是不将祖宗放在眼里,然没说两句,眼看已经拖下去两个大臣,才终于闭了嘴。
可她倒觉得,此举不失为一件好事。
天家祭祖,每一年要准备的东西颇多,光是贡品,都是够普通百姓吃上一年的份例。
更遑论一些祭祀之用的物件,更是耗费不少钱财。
这件事在天家、在这些事不关己的朝臣眼里,自然不觉得如何。
耗费的这些人力物力于这些人而言,更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