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为何不用真水晶

《抱朴子》 乃是道门名册,李淳风倒背如流,当场原文朗诵。

李晟闻言,顿时大喜过望:“对,没错,就是这种东西!”

合五种灰作水精,显然就是烧制玻璃的过程。

李晟对这太熟悉了。

“这种办法,你会吗?”李晟连忙问道。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研究了这么久都没造出的玻璃,古人竟然已经知道制造办法了。

合着自己之前是白干了啊!

但很显然,李晟失望了。

李淳风微微摇头,说道:“我自然是不会的。《抱朴子》中所言水精碗,乃是从天竺海运而来,东晋之时于广州出现。不过法门寺中,倒是有此碗供奉灯油,乃寺中重宝物。”

天竺来的?

李晟闻言,顿时有些失望:“天竺太远了。”

印度太远,远水止不了近渴。

总不能为了这东西,专门派人去趟印度去学造玻璃吧?

眼见李晟失望,李淳风顿时笑道:“天竺虽远,但会造此物的,可不仅天竺啊。我听闻,大魏太武帝之时,有大月之国商贩至云中,为太武帝所命,挖矿烧石,曾制五色琉璃制成行殿,可惜已经毁了……”

“五彩琉璃的行殿?”

李晟闻言,顿时嘴角一扯。

用脚指头,他都能想象出那行殿是个什么鬼模样。

八成跟西方那帮彩色玻璃的教堂差不多。

若真是这样的话,恐怕那天竺商贩用的,就是正宗的玻璃制法。

若是那样的话,玻璃行殿毁了也正常。

这个时候的玻璃,即便是西方也还是比较原始的纯玻璃,非常脆,温度稍有变化就容易裂。

跟后世那种成熟的玻璃工业不可日而语。

不过尽管如此,那这也是玻璃啊!

如果五彩行殿的事情是真的,恐怕大唐民间,肯定有学会类似办法的工匠!

只要能找出来,这玻璃不就有了吗?

李晟顿时大喜过望,连忙问道:“北魏太武帝年间,距今已经百年,这法子可有流传下来?”

“自然是有的。”

李淳风笑道:“五彩行殿虽毁,但这五彩玻璃却极受欢迎,用来制成五彩珠帘。尤其是佛寺之中,尤其喜用玻璃珠帘,有不少工匠专烧此珠帘供奉寺庙。”

“卧槽,那是玻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