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半仙和书生

但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唐代以后的数学发展,就开始逐渐走偏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举的特殊性。

科举的核心,是选拔政务型人才,不管是任何科目,对选拔的人要求的都是博闻强记。

即便是算学,对选拔之人的要求,也更多的是背诵前人经典,要求对前人经典信手拈来。

对秀才、进士、明经这类科目而言,这种应试逻辑绝对算不上错误,甚至可以说非常科学。

但对于数学这种科目而言,就是纯纯的灾难了。

应试者为了考取功名,会彻底放弃对数学逻辑本身的研究,转而偏向死记硬背。

再加上朝廷对算学不重视,算学中举之后,最高也不过是个九品小官,甚至没有升迁途径,就进一步打击了士人研究算学的积极性。

在科举、从官的双重打击之下,唐以前那种数学不断快速演进的盛况,在唐以后逐渐开始减缓。

不仅开始偏离了数学逻辑本身,甚至逐渐朝着神秘学发展。

等到明清以后,民间数学的主要用途,甚至变成了算命。

着实让人惋惜。

而这一切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中国数学发展,从一开始就不够接地气,缺少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数学。

李晟穿越到这个时代,对民间数学土壤的薄弱,深有感触。

前世有个笑话,说的是某国人结账不会找零。

具体来源,李晟不知真假 。

但这事儿,在眼下的唐初,却是清清楚楚发生的。

李晟自从开酒馆以来,已经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这种情况了,每次都得跟客人掰扯半天。

以前,李晟可以不管。

但现在李晟要开印刷厂、粉笔厂,甚至是玻璃厂,乃至更多的工厂。

这工厂的工人素质,就必须要提升。

李晟要求也不高。

会写自己的名字,知道一百以内的四则运算就行。

这样一来,至少管理成本上,就能降低很多。

接下来的时间,李晟就坐在仓库里,重新温习这本教材。

毕竟,距离前世上学已经过了十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