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色目人

“臣遵旨!”

房玄龄连忙应旨。

站在一旁的孔颖达,却依旧眉头微皱。

孔颖达忧虑道:“陛下,民间遗才或许会有,但毕竟书籍难寻,恐怕科举难以奏效啊。”

“这个朕已经想到了,这也是朕要吩咐你的事。”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

“为了提高科举选拔人才的质量,朕决定刊印书册传播天下,让天下百姓人人有书读,人人可科举!这印书一事,就教给国子监了。”

“印书?”

房玄龄和孔颖达再次一愣。

以往各代颁布书籍,都是作为皇帝的恩典,在重要场合宣布的。

陛下怎么突然想到了印书?

之前在朝堂上,怎么没听到丝毫消息呢?

孔颖达迟疑一番,上奏道:

“陛下,这刊印书册传播天下,乃是对天下文运极好之事,臣本不应该有所疑虑。但国子监现在编撰《五经正义》,再无人手来手抄经文……”

在唐朝之前,想要刊印书籍,难度很高。

汉代书册是竹简,每次朝廷刊刻文集,都需要制作大量的竹简,再用刻刀雕刻文字,费时费力,数十年才能成书一部,必须由太史严加呵护。

等到蔡伦改良纸张后,抄书成为了颁布书籍的办法,比刻刀竹简方便得多。

但手抄的速度也就那样,依旧很费力气。

当年晋代的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因为文采出众、横压一时,抄写的人非常多,导致国都洛阳的纸价格,都因此飞涨,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是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字传播的唯一途径。

所以一听要颁布书籍,孔颖达就一阵头大。

《五经正义》还没搞定,现在又要抄书,任务太多,国子监扛不住啊!

“爱卿,这次刊印无须手抄。”

李世民微微一笑,眯着眼,开口道:“孔卿可曾听说过印刷一术?”

“印刷术?”

孔颖达闻言,微微皱眉,顿时搜肠刮肚地思考半天。

但身为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却发现,自己从未听说过这么什么印刷术。

房玄龄闻言,开口道:

“陛下,这印刷术,臣倒是曾经有所耳闻!”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也知道印刷术,连忙问道:“这印刷术,房卿是怎么知道的?”

“家中老妻,尤爱尊崇佛门,经常到寺庙上香。她曾经带回过家中几本佛经,微臣偶然看到,所以知道。不知陛下突然询问这佛门的印刷术,是何意啊?”

房玄龄狐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