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太吵,抗干扰能力太差,续航能力不行,到处都是缺点,如果说有什么亮眼的地方,也就只有被夏曦优化过的控制系统了,但在专用人工智能面前,依旧被爆成渣。
所以非常有必要制作一种全新的无人机,作为幽海国际士兵的标准设备。
主体结构采用各种不同的铝合金,强度极高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无人机的重量。
动力方面使用三组双内旋翼螺旋桨作为动力源,在方向的控制与稳定性上都非常高,同时安装了逆波抵消装置,通过发出相反波形的声波最大限度地抵消掉螺旋桨的噪音,悬停时噪音不会比一只蚊子大多少。
供能方面使用锂硫电池,虽然锂空电池的理论密度更大,但是在密封性和小型化上,还是明显比不上锂硫电池的。
只是这些的话,之前倒也一样可以做出来,不过最关键的部分并不是这些外部的机械结构,而是无人机的控制系统。
得益于石墨烯芯片的优异性能,整个主控电路板只有不足1平方英寸,加上镀膜碳纳米微管散热,就这一点的运算性能便已足以完爆当下的顶级手机旗舰,满负荷时的升温也不明显。
专用芯片组中自然不会是一般的操作系统,而是完全定制的智能操作系统,夏曦将其命名为蜂鸟1.0,这自然是来自威斯登人的技术。
通过蜂鸟1.0,无人机可以通过终端进行控制,完成目标指令,或者在通讯中断的时候自行执行命令,因为不需要通过通讯来操作实际的飞行,它的动作延迟是微秒级别的,很多看上去不可能的操作都可以实现。
虽然EMP武器还没能真实应用,顶多出现在影视游戏之中,但对于抗电磁干扰能力夏曦还是很重视的,除了本身抗干扰能力极强,脱离通讯也可以自行执行剩余任务之外,即便是意外系统被关闭,也能在几毫秒内完成重启并调整好自身的姿态,继续执行任务。
之所以要在蜂鸟二字后面加上1.0,那是因为这套系统其实还有升级的空间,在给定时间下,量子计算机得到的只是当前最优的结果,其中或许还有优化的空间,不过这些就要交给实验室那边的技术员来完成了。
装载了蜂鸟1.0系统的无人机顺便也继承了蜂鸟这个名字,第一代军用型命名为蜂鸟A-1。
蜂鸟A-1可以根据作战需求挂载不同的战斗模块,虽然在控制系统上为了极致的性能并没有考虑通用性的设计,但是在作战模块上的选择则比较多样。
蜂鸟A-1A型最为最基本的型号,挂载的是小口径微声步枪,有效射程20米,携弹量50发,虽然少,但是应对巷战和室内战等空间相对比较狭小的场景已经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