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寒门庶子来,那些有师门、有家族的学子自然更容易进入当权者的眼中,自然也更多提拔重用的机会,长此以往,寒门自然更难出贵子了。
“魏兄,你有没有关注信都郡?那里可是有不少寒门学子的,当年刘焯刘炫二位大师开坛授课,受教者可不是少数啊。”
张恪想起了隋末的另两位大师刘焯刘炫,也是义务教育的先进人物,早年纵横四海,结果天炉英才,不被重用,只好退而结庐传教,倒是有教无类,大量寒门跟着他们学习,史称“二刘”。
魏征是王通的弟子,一向以王通为正统,对其他人不怎么感冒。
但是张恪提出二刘以后,魏征立即明白了,这位小爷提出二刘既是因为太缺人了,也是因为不能一家独大。
“少帅,此前我已经派人对信都及附近郡县的二刘弟子进行了调查统计,已经形成名册,少帅需要随时可以承上。”
在跟着王通想清楚“止于至善”这个道理以后,魏征的心似乎一下子变大变亮了,真的是胸怀天下的感觉。
门户之见在他看来是极其可笑的,天下大道总是要归于一统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为至善服务。
对魏征来说,现在的至善就是张恪,只要张恪想的就是他要做的。
若照此发展下去,天下第一诤臣很有向着天下第一狗腿子过度的危险。
魏征看看张恪,“少帅,其实读书的事情,我已经着手在做了,先从齐郡开始。
采用的法子是人教人,学好了就可以来领粮食,目前看,齐郡百姓对此还是很支持的。”
张恪点点头,“也不必学什么精深的学问,只要能识个字断义就行了,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下来的,需要久久为功。”
“对了,说到粮食,目前正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可还紧张?”张恪随口问道。
他来到隋末不到半年,却一直没有为粮食的事情发过愁,因为齐郡的产出一直比较好,后来又占了黎阳仓,自然更加不愁。
这次出去征战汝南,才深切地体会到人没有粮食吃是多么悲惨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关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