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音刚落,三位身穿深色官服的大人从工部和兵部走出来:“微臣等可以为施鸿哲作证。”

“至于百姓生计,丞相私下常教导微臣‘先天下之忧而忧’,丞相夫人每月都会在城门处设粥棚救济贫民,这让微臣深受启发,从而有了写作的灵感。”施鸿哲说得理直气壮。

唐相紧闭着嘴唇,看了一眼那些作证的官员,脸上表情让人难以捉摸。

听听,编得还挺圆滑,没有破绽,繁空望向卫闲诺,不知这孩子会怎么证明自己。

这时,一个内侍走进来禀报:“皇上,国公府的小公子殷景澄说给卫闲诺大人带来了东西。”

“让他进来。”皇帝说道。

片刻后,殷景澄带着两名宫侍进入大殿,宫侍们每人手上捧着十几本书。

殷景澄走到卫闲诺身边,给他使了个眼色,又抬头看了一眼上面的太子,然后站到了一旁。

卫闲诺这才对着皇帝行礼道:“皇上,微臣未曾亲赴江流考察,目前也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微臣科考卷上的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书本,而政论开篇所引的典故,出自《熙宁防河录》和《禹之治水之道》两书,其中的观点论述的是‘疏导上游,畅通下游’的方案。”

一名宫侍将书放到了皇帝的案前,另一名宫侍则将书一本本地递给太子和各位官员。

拿到书的官员翻阅时面露惊讶,每本书、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记录着这位少年对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卫闲诺接着说:“至于百姓生计,相信朝廷中的任何一位大臣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有利于民生的事情来。因此,我写的是关于战争的部分,虽然当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边境骚乱不断,稍有不慎,历史就会重演,战争是民生祸根,如何平息边境的动荡,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了长远的安定。要做到长远,当下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我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太子赞赏地看了卫闲诺一眼。

繁空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

“皇上,微臣手中的这些书,每一页都显示了卫闲诺的刻苦努力,两位的辩论一听便知,卫闲诺绝不可能抄袭他人。”南派的弟子说。

“请皇上明鉴。”

“请皇上明鉴。”四五位大人走出,跪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