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肇的驾崩非常突然,他以一种令人惋惜的方式超越了自己的前辈——再次刷新东汉皇帝寿命的下限。而且,更加尴尬的是,这时年轻的邓皇后还没有儿子,也没有养子。

虽然皇后无子,刘肇却有儿子。事实上,刘肇是个“高产”的皇帝,他在不长的人生中曾有十数个皇子。可除了大儿子刘胜,其他都没能活过三岁,而刘胜则据说患有某种久治不愈的疾病(痼疾),虽然没死,却是每天靠药吊着半死不活的状态。

老大是个药罐子,接下来的十几个儿子连药罐子都做不成,看来是刘肇的遗传基因有先天性缺陷。刘肇虽然不懂科学,但眼看着儿子养不活,自己的身体似乎也出了问题,他便紧张得不得了。思来想去,他得出的结论是命贵难养,可能命贱就好养活了。于是,等又一个儿子出生后,刘肇马上命人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送到民间抚养,希望他能避免重蹈哥哥们的覆辙。

可这个孩子送出后不过百日,刘肇自己却快不行了,只好又把他从民间抱回来,过继给皇后当儿子,还给他起名刘隆,并让他在刘肇驾崩的当晚继了皇帝位。

历史上也有不少皇帝是年少继位的,但他们年纪虽小,好歹能自己走着坐到龙椅上,经旁人提示多少也能哼哼两句。刘隆则不然,百日婴儿,翻身技能尚未完全解锁,更别提坐起来了,只能让人装在篮子里拎着上殿,在号啕大哭中接受群臣的跪拜。

如此折腾过一轮之后,邓太后自己坐到龙椅上发号施令起来。大伙儿一看,也成,毕竟谁也不愿意每天对着个篮子象征性地跪拜行礼。至于其他的,等小皇帝长大以后再说吧。

邓绥毕竟是邓禹的后人,学识、能力还是有的。她做了天下的主人,把朝廷的事情处理得还算妥当。而有了名义上的天子,大臣们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国家机器依然平稳、正常地运转。

但这次平稳的时间短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刘肇给儿子起名“隆”,刘隆自己却难肩负起让国家兴隆的责任。刘肇把刘隆放到民间寄养,为的是避免他早夭,刘隆却连他的哥哥们还不如。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辛卯日,这个未满周岁的皇帝刘隆便驾崩了。在无知的一生中,他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抵达了人生的巅峰,并且迅速坠落。虽然无知,刘隆却在无意间创造了中国皇帝史上的两个“之最”:历史上继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同时也是死亡年纪最小的皇帝。

这下朝廷又动荡起来,大臣们还是得考虑作为臣子最不愿面对也最容易掉脑袋的问题:死去的皇帝无子,接下来谁来当皇帝?

这次,大伙儿的看法倒是挺统一:孝和帝不是还有一个孩子在世吗?就是那个药罐子刘胜。折腾了这么多年,弟弟们全挂了,就他还能硬扛,看来他的命到底是硬的。如果让他做皇帝,有天子气加持,说不定身体就痊愈了呢!

在满朝的赞同声中,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而且一票否决,这个人就是邓太后。

邓太后反对让刘胜当皇帝,这很好理解。于公,刘胜的身体确实不行,难堪皇帝的重任,不如另找一个身体好的,免得再过一段时间大伙儿又得为新皇帝的人选发愁。事实也是,刘胜后来不过又活了七年。于私,第一次选继承人的时候,邓太后就没选身为长子的刘胜,说不定已经被那小子记恨上了,这次就更不可能选他了。

不选他选谁?

邓太后早有主意。延平元年的时候,新皇帝刘隆继位,洛阳的诸侯王们按例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包括和先帝刘肇最为亲近的清河王刘庆,但邓太后很奇怪,特地下诏留下了刘庆的儿子刘祜。结果不到一年,小皇帝刘隆便驾崩了,这时刘祜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邓太后和自己的哥哥私底下一商量,准备将刘祜过继给刘肇,然后继位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