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崭新的开始 刘秀——最仁慈的开国皇帝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吴汉的军队回到了洛阳。这一年刘秀已经四十三岁,如果从他二十八岁起兵算起,已经过了整整十五年。可以说,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几乎都花在了东征西讨的战争中。现在,国家再次统一,刘秀终于可以暂时停下来了,想必他内心早已厌倦这种生活。

和历史上其他有大作为的雄主相比,刘秀这个人大概是最不喜欢征战的,对待功臣大概也是最仁慈的,至少是之一。纵观历史,君主立国之后,为了巩固权力多会与功臣发生矛盾,以前在同一战线上的战友会不可避免地变成对手。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吗?

有,刘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给予功臣们足够的奖赏和封地,让他们得以享受荣华富贵,同时让他们远离权力。在统一之初,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还留在朝廷参与决策,其他大多数开国功臣,甚至包括建威大将军耿弇在内的将领,都被要求去职之国,不能再在朝中担任职务。而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也不是因为强有力的战功而被特殊对待的。我们知道,邓禹是刘秀的同学,而且刘秀把邓禹当成自己的张良看待;李通在追随刘秀起兵之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后方看守国都、安抚百姓、修宫殿以及办学校,而且在建武十四年 (公元38年)天下安定之后,李通便时常想退居二线,连年处于“乞骸骨”的状态;至于贾复,他虽是刘秀阵营中堪比吴汉、耿弇、冯异的重要将领,在本书中却鲜被提及,原因是他一直担任刘秀的侍卫长。

刘秀在政治上让功臣们远离权力,在经济上则尽量给予他们补偿。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大赏功臣,包括四十五个外戚在内,受封的大臣一共三百六十五人。这些人中,原来没有封邑的,刘秀给他们封邑;原来有封邑的,刘秀增加他们的封邑。以至于大的侯爷,比如李通、贾复,都食六县,邓禹则有四县(想来不是邓禹不如李、贾二人,而是他封的县人口都比较多)。而且,朝廷收到地方上献的好东西时,刘秀也常均分给各位功臣,以示自己永不忘记大家的功劳。

正因为刘秀在政治上“放逐”了大量开国功臣,才保证他们能安全终老,不致上演一出出兔死狗烹的剧目。

刘秀的宽仁不只是对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的功臣,对于那些曾经的对手,阻碍过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只要对方投降,他也能做到既往不咎。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鲔。

朱鲔这个人原本是刘玄的死忠粉,不仅直接策划和参与了杀害刘縯的事件,并且极力反对刘玄派刘秀巡抚河北。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七月,已经羽翼丰满的刘秀率吴汉、王梁、朱祐、万修、贾复、刘植、坚镡、侯进、冯异、祭遵、王霸等十数员猛将,携大兵二十多万围困朱鲔死守的洛阳城。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朱鲔这次必死,不被刘秀活剐就算他有造化。朱鲔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因此尽管处于绝对劣势,他仍在苦苦支撑,并且一撑就是三个月。到了十月,洛阳东门守将倒戈,坚镡和朱祐率军从东门攻入洛阳。尽管朱鲔亲自带队,经过激烈的巷战把汉军赶了出去,可“洛阳难以再守”这一观点已经深入城中每个人的心里。

就在洛阳即将被攻破之际,刘秀的命令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停止了进攻,改派岑彭去说降。

岑彭是朱鲔的老部下,大概以往两人的私人关系还不错,所以即便是在两军交战的生死时刻,朱鲔也没驳老朋友的面子。虽然不能把酒言欢,朱鲔却支开其余人,双方一人在城头,一人在城下,远距离地叙起旧来。

等说完一番虽必要实则没营养的怀旧话语,岑彭不再隐瞒来意,大声招呼:“鲔哥,投降吧!”

朱鲔此时大概已经看淡生死,回答也很直白:“我也想啊,可我参与过大司徒(刘縯)被害的事情,又多次反对派萧王(刘秀)北伐,朱某自知罪孽深重,实在是不敢降!”

好了,有朱鲔这句话,岑彭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他转身回去就跟刘秀说了朱鲔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