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急匆匆地离开舂陵,跑到新野,躲在二姐夫邓晨家,阴家他暂时是没脸再去了。虽然刘秀落魄,邓晨却没有嫌弃他,反倒与他变得更加亲近,还时不时地撺掇刘秀:现在正是天要亡新朝的时候,干脆反了他王莽,起来带兄弟们响应绿林军。

怎么说天要亡新朝呢?邓晨的依据是,王莽居然下令可以在盛夏杀人。

这个理由乍一听十分牵强,甚至有些搞笑,但在当时是有道理的。

在古代,官府给人定了死罪,不是想杀就能杀的,死刑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尽管绝大多数时候皇帝没什么时间审核,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统统批准。可即便死刑批奏得了皇帝的核准,地方上也并非想什么时候执行死刑就可以什么时候执行死刑。自西周伊始,统治者就把死刑分成了“绝不待时”和“待时”两种,也就是立即执行(斩立决)和非立即执行。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万物休眠的季节,春夏之际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杀人的行为与此相违背,不符合“天人一体”的思想。因此,除非是谋反一类的大罪,大多数死刑犯都得集中到特定的时间,即秋冬两季受刑,此所谓“秋后问斩”。

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有名的贪官、酷吏,即河内太守王温舒。他以杀人为乐,为了“多快好省”地杀人,他常让人把死刑犯的名单早早地送到长安。一旦皇帝的批示下来,送信人会迅速赶回河内郡,而王温舒则稳坐太守府,就等着立秋一过马上开始杀人。结果常常是才到十二月,河内郡已经没有一个可杀的犯人。这时王温舒丝毫不介意越俎代庖,派出衙役前往邻郡抓盗贼,抓住一批就往长安送一批名单。为了赶时间,他自己掏腰包买好马,专门给送名单的人往返长安用。即便如此,王温舒依然时常感到时不我待,十二月送上去的名单,等拿到皇帝的批复时已经立春,于是王温舒只能捶胸顿足,感叹:“嗟乎,如果冬天能再长一个月,就足够我过瘾了!”

然而,王温舒这种极端的例子毕竟只是个例。一般来说,如果你犯了死罪要被杀头,赶巧今年冬天要挨杀的人很多,一直杀到立春前一天还没轮到你,那么恭喜了,你又能多活一年。就连杀人杀到丧心病狂的王温舒,也只能等到冬天才敢行刑。王莽现在居然在大夏天就要杀人,这不是违反天理、惊诧社稷是什么?!与天对抗,这不是他要灭亡的征兆又是什么!

对于邓晨的话,刘秀听了只是笑笑,不说话。

刘秀没接邓晨的话,邓晨却还在那里叨叨不停,并越说越激奋:“以前在宛城蔡少公那里得的谶语,不是正要应验在你身上吗?!”

刘秀还是笑笑,不说话,因为他不敢。

但邓晨并不罢休,往后的几天,一有机会他就跟刘秀提起兵造反的事情。最后刘秀不堪其扰,只好以出去卖粮食给大哥刘縯买装备为借口,一个人跑宛城去了。

新朝末年,天灾人祸,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洛阳以东地区的米价甚至高达每石两千钱,这几乎是十年前半匹马的价格。好在刘秀术业有专攻,大概是得了种地的精髓,在人人歉收的年份,刘秀田里的粮食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多少还有些富余。这次为了躲二姐夫的骚扰,刘秀秘密地回了趟家,发挥他在长安做快递运输的本行,装了粮食到宛城去贩卖。

然而,刘秀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到了宛城,是没有邓晨在耳边聒噪了,可宛城里不是有个更热衷于“刘氏复兴”的李通吗?李通听说刘秀到了宛城,便找人去见刘秀,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谈一谈起兵的事情。

这次刘秀还是不去,理由却和之前拒绝邓晨的不一样,因为此时刘秀内心是想和李通见面的。

想来也不难理解,就好比若经常有人在你耳边唠叨“你以后会如何如何得好”,一开始你可能不以为意,但时间一长,很难完全不想。而且,在刘秀来宛城之前,刘縯已经给他透了底儿:他不准备再等下去了,趁着现在绿林、赤眉等义军声势壮大之际,他已经联络好邓晨,准备就在近日,邓晨在新野,他在舂陵,一同起事!刘縯希望刘秀能联络宛城的李家响应他,因此,刘秀自己免不了也得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