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与绿林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没过几年国泰民安的日子就遇上了各种各样的起义、造反,不仅贵族反他,平民百姓对他也极度不满。但天下之所以大乱,究其起因,却跟“人心思汉”这四个字基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全是王莽自己瞎折腾导致的。加上他的运气也不怎么好,又碰到了连年的天灾,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下子百姓真的没法儿活了。

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从来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容易知足又最柔弱的群体,因为在所有阶层中他们的需求最低,也最单纯,那就是生存。一旦连这个最低需求都不能得到保障之时,再温顺的人也不得不为维护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拼死一搏。

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州和徐州两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本来朝廷朝令夕改已经让普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如今加上天灾,老百姓更是连饭都吃不上了。百姓们没有菜吃,可以只吃粮食;粮食不够,就吃树皮、草根;但是当草根、树皮也不够吃的时候,有些人便迫不得已只能吃人。然而,不同于吃鸡、鸭、牛、羊,人吃人的风险是很大的,你可以吃别人,别人同样可以吃你。于是,为了生存,大多老百姓不得不另寻出路。

这一年,琅邪郡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聚集了一百多饥民揭竿而起。樊崇这人没读过书,但他长得高大、魁梧,颇有威望。为了生存,他振臂一呼就拉起百来人的队伍。他们转战泰山间,袭富豪,开粮仓,屡战屡胜,引得青、徐两州饥肠辘辘的灾民纷纷投靠,队伍很快由一百多人发展到上万人。

通常起义队伍人一多,为首的就要称王封官分等级了。可樊崇与其他人都不同,他的队伍里没有过多的官吏冗员,也没有无意义的繁文缛节,整个队伍里地位最高的樊崇自称为“三老”,然后是次一级的“从事”,接着就是众生平等的“卒史”。

这已经很难得,更难得的是,虽然樊崇手下大多是为了活命不得已造反的饥民,但军队纪律严明,他的队伍在地方上基本没有做过骚扰百姓的事情,因为樊崇约束手下使用的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约法两章——杀人的偿命,伤人的接受同等伤害的惩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这样的队伍在当时简直是另类的存在,其战斗力与腐化败坏的朝廷军队甚至不可同日而语,兵力不足的新朝地方军根本不是樊崇的对手。在连续击败地方官府的围剿,又整合了临近几支义军之后,樊崇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樊崇是个老实人,他带领百姓造反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能活下去。以这个目的为指导,义军其实最不愿意跟正规军面对面、硬碰硬地干,甚至只要保证他们有饭吃,义军可能就会放下武器,回家种地。但王莽既听不进个别大臣正确的进言,又不肯改变他的政策,终于促使农民起义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等樊崇的军队达到数万人之多,这才引起朝廷的些许注意。地皇二年 (公元21年),王莽派将军景尚率军去平叛。

本来官员为了迎合王莽以为的天下太平的假象,对地方上的农民起义大多采取隐瞒的态度,不怎么敢上报,偶尔有瞒不住的,也尽量假装“问题不大”。当时朝廷官员私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有一百个人造反的,就说有十个;有一千个人造反的,就说有一百个。依照这个规矩,樊崇已经发展到几万人的队伍大概被说成了千把人。地方上的瞒报让王莽错估了形势,他所派遣的将军景尚并非良将,带的军队人数也不足,结果造成了比之前地方瞒报造反人数更严重的危害——经此一役,打了很久小怪的樊崇连同他指挥的义军都升级了。

以前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侠客们虽然武艺高超,可以一当十,帮派也人多势众,但他们鲜有敢招惹正规军的,毕竟战场上的两军对垒和平日里百十人的械斗不可同日而语。在《天龙八部》里,即便是萧峰此等盖世英雄,到了战场上也不由得暗自心惊:“这般恶斗,我生平从未见过……

任你武功天下无敌,到了这千军万马之中,却也全无用处,最多也不过自保性命而已。”

一说这个有人就要反驳了:金庸先生虽然令人尊敬,但《天龙八部》毕竟是小说,小说里的事怎么做得了真?

于是在下便不得不摘录另一段文字以显示鄙人论点的正确性:

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于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两军对垒靠的是勇气、胆量和行动的协同划一,任凭个人有如何精妙的闪转腾挪功夫,在战场上也是无法施展的,一旦用出来,只会扰乱队形,徒增麻烦而已。

这段文字我就不翻译了,大家自己体会。要说的是,这段文字取自《纪效新书》,作者乃是明朝一代名将戚继光,即文中所谓的“光”。

既然武林高手在战场上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就更加不济了。樊崇虽然勇敢,但他毕竟是农民出身。队伍里除了一个叫徐宣的曾经做过地方上的监狱官,勉强算得上粗通文墨,其他人跟樊崇一样,都是农民出身。这些人原本是不会打仗的,如果当时来一支大军,说不定樊崇和他的义军就一举被消灭了。可景尚带的只是一支人数并不算多的偏军,他本人又非严尤之类能征惯战的将领,能力不足以将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的对手消灭。一仗仗打下来,只是让义军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并最终学会了战斗。起初,景尚的队伍还能和樊崇的有来有往,打个不分上下,发展到后来变成樊崇单方面碾压。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樊崇彻底击败了景尚的队伍,景尚本人也被斩杀于阵前。

经过景尚“无私”的锻炼,樊崇和他的队伍终于完成了蜕变。樊崇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队伍成了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这个时候回过神来的王莽再想处理掉樊崇,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王莽是皇帝,他无法逃避,事情再不容易也得做。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决定派太师王匡、新上任的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余万去讨伐樊崇。

然而,王莽还是低估了樊崇。如果这十万人能早一年动手,樊崇他们大概是没有还手能力的,但此时樊崇和他的队伍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在景尚身上打出了经验,打出了气势,更打出了信心,此后即便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也可以一战。

虽然有了战斗力,但樊崇仍有疑惑,那就是在战场上如何进行敌我识别。

樊崇手下的兄弟们本来是赤膊上阵的,很多人手里拿的都是前一天在田里劳作的锄头、镰刀,直到后来消灭了景尚,他们才用上正规的装备。这下队伍的战斗力是提升了,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现在两方人马的装备样式与颜色都一样,一旦打起来,怎么判断谁是哪一方的?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大多都是贴身肉搏,在战场上拼的是勇气和反应,可真到杀得兴起的时候,两膀子抡圆便顾不得许多了,遇到亲兄弟说不准还得拼上几个来回。现在双方的装备一样,打到自己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