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连捷

卫青袭破茏城给了刘彻底气,从这一年开始,汉军彻底放弃了以往被动防守的军事策略,开始和匈奴人在边境地区你来我往地对仗。

茏城之战后,匈奴的军臣单于为报复汉朝不断骚扰边境,尤其在渔阳一带,可以说是三天一入五天一寇,并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天派两万匈奴骑兵大举犯边。匈奴骑兵来势凶猛,在边境大破朝廷守军,不仅杀死了辽西太守,还劫掠了百姓两千余人。同时,另一支匈奴骑兵进犯雁门,杀掠百姓千余人。

面对匈奴的报复行动,刘彻毫不退缩,一面任命卫尉韩安国驻守渔阳,防备匈奴的入侵,一面指派卫青率骑兵三万出雁门,再次深入草原打击匈奴。

有了上次的经验后,卫青对军队的指挥调度更加娴熟,他很快就找到了一支匈奴军队。双方激战一天,汉军在兵力优势下斩杀匈奴骑兵数千人。匈奴人又一次在自己的地盘上被汉军击败,军臣单于更加愤怒,再次命令部下进攻渔阳,对汉朝进行报复。

说来也是镇守渔阳的老将韩安国倒霉,年前他被派到渔阳后也曾积极准备防务,但当时恰逢卫青在草原上大败匈奴人,他在渔阳左等匈奴人不来,右等匈奴人也不来,就带着一小拨亲随,出了渔阳到草原上抓舌头。被抓的匈奴人都说,因为卫青的缘故,现在匈奴的骑兵已经远离渔阳一带。韩安国认为,既然匈奴骑兵已经远去,就没有必要让过多的人力财力在边境上空耗了,所以他把消息上奏皇帝,要求取消渔阳一带的军屯。

韩安国是朝廷的老将、宿将,他的上书刘彻不得不重视。既然韩将军认为渔阳一带已无大患,刘彻便取消了渔阳的军屯,并撤回了部分军队。没想到,一向以老成持重著称的韩将军这次却晚节不保,就在取消军屯一个月后,匈奴人再次大规模进犯渔阳和上谷。这时候,韩安国手下的将士不足千人,虽然个个作战勇猛,但无奈双拳难敌四手,汉军只能节节败退,一直从渔阳退到了右北平。直到李息率军队从代地赶来增援,匈奴人才放弃围城而去。

退守右北平城的韩安国受到了皇帝的斥责,羞愤难当,数月之后,这位曾经在七国之乱中顶住了吴楚数十万叛军的进攻、挽救了帝国的老将在城中发病,呕血而死。

匈奴人似乎小小地扳回了一局,可刘彻并不罢休。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彻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同时命令卫青率军由云中郡出发,直捣匈奴腹地。

对于士兵来说,战争有时候就是这样:光听前人传说敌人如何如何凶猛,没见过时仿佛他们个个都是恐怖的存在,直到自己真的试过了,才发现对手也不过是个长着一个脑袋、两只手的人,并非三头六臂或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只要上面的将领指挥得当,下面的士卒悍不畏死,再凶残的对手也是可以战而胜之的。刘彻手下的战士并不见得就比当年刘邦手下的将士强壮和勇敢,兵器也不见得比当年先进,但他们在卫青的指挥下一扫汉军数十年逢匈不胜的名头,可见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人,尤其是统军之人。

出了云中郡,卫青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直扑草原深处,然后派出斥候寻找敌人,简单地迎着对方的阵势冲上去干一仗,靠着真刀真枪的正面搏杀和老天爷的眷顾杀他个三五千人。现在,这已经不能满足卫青的胃口了,或者说已经不能满足刘彻的胃口了。这次,卫青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夺回中原王朝失去了近百年的河南地。

所谓“河南地”,并不是指现在的河南省的地盘,而是指河套地区(今鄂尔多斯草原)。黄河在自西向东流淌的过程中转了几个大弯,形成了类似“几”字形的路线,这个“几”字突出的部分就是河套地区。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在大量黄河水的滋养灌溉下,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是整个黄河流域最为富饶的一块土地。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驱匈奴,夺下的地盘就是这片河套地区。在之后的十年间,秦朝在河套地区驻守了大量军队,牢牢掌控着这片土地。然而,在秦末的乱世中,为了应付境内的起义,朝廷不断从边境抽调兵力,从而放弃了对河套地区的控制。没了军队的保护,当地的百姓陆续迁往内地,河套地区便又重新回到匈奴人手里,现在守在那里的是匈奴的白羊和楼烦两个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