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恒做皇帝的第十二年,在长安城里,一位英俊的年轻人渐渐合上了眼睛。一年多来,他每日以泪洗面,心力交瘁,现在终于可以解脱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贾谊。
贾谊于公元前200年出生于洛阳,曾经师从秦末汉初的大儒、后来官至宰相的张苍学习《左氏春秋》。洛阳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很多年少有为的才子生于此地,按现在的话叫青年才俊,而贾谊更是才俊中的才俊。
十八岁那年,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且美名在外的贾谊就得到了当时河南郡吴郡守的赏识和喜爱,成了郡守府里的座上宾。这个吴郡守也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李斯的同乡,并且是李斯的忠实粉丝、拥趸,立志要像自己的偶像李斯那样帮助帝王管理好国家。刘恒即位初为了选拔官员,曾经下令对全国在职的官员进行考核。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定,吴郡守的行政管理能力在所有被考核的官员中排名第一,从而被提拔为九卿中的廷尉。所谓英雄惜英雄,既然能入“治平天下第一”的吴廷尉的法眼,贾谊自然也不是等闲人物。
作为吴大人极为赏识的青年,贾谊早年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在吴大人升任廷尉的同年,二十二岁的贾谊便经吴廷尉的推荐入朝做了博士。
博士是秦朝沿袭六国旧制而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的职责是“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说白了就是首先自身要有极高的文化修养,然后平时给皇帝做参谋,顺便再搞点儿教学活动。这样的工作显然就是为贾谊这种人量身定制的,初出茅庐的他对处理政治问题并没有太多的生涩感,反而感到如鱼得水。每当文帝颁布诏令要博士们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很多年纪大的博士可能被辩得哑口无言,而贾谊的发言总能切中要害,让同僚们不由得佩服。贾谊超人一等的才华很快引起了文帝刘恒的注意,一年之后,贾谊便被破格升迁,做了高级顾问官太中大夫。
得到皇帝信任的贾谊做起事来更加卖力。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贾谊给刘恒上疏,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弃农经商现象及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表示了担忧,提出朝廷应当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预防饥荒的目的。这就是有名的《论积贮疏》,疏中所引用的《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话语即便在今时今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因为这封上疏,贾谊再次得到刘恒的重视。刘恒下诏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农业生产,这让经过战争和动乱的社会得到了进一步休养生息的机会,也让贾谊更加声名远播。
常言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贾谊官场得意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很多天才遭遇过的。天才们因为年少时才华横溢,一直被别人捧得高高在上,往往自觉鹤立鸡群,而自身优越感爆棚就容易造成对人情世故的不了解和为人处世经验的缺乏。简单地说就是,智商太高,情商太低。
由于情商不足,自觉天下为公、毫无私心且得到皇帝无条件信任的贾谊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大规模地得罪人。
当时的长安城是天下最富庶、繁华的地方,除了平民百姓,长安城里聚集了一大拨皇亲国戚和官宦子弟。其实按照朝廷的制度,不管是什么王或什么侯,只要皇帝把地方封给你了,你就要到封给你的地方去,这叫“之国”。可很多贵族老爷就爱待在长安城里,有国不“之”。
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在朝为官,不得不留在长安,有的没什么官职却也赖在长安不走。这很好理解,谁会放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不待,而跑到自己偏远的封国去静修呢?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比如你是食邑五千户的侯爷,并不等于朝廷会按时把五千户的税收打到你的卡上,通常是要你的手下从你所获封的地方挨家挨户地把税收上来,然后再不远千里地送到你在长安的府上供你用度,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而这是连套新衣服都舍不得添的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达官贵人们都聚集在长安城里,老百姓过日子就要十分谨慎。平时百姓上街都要百般小心,要注意不能踩到人,更不能跟别人发生肢体冲突。也许满大街要么是官人老爷,要么就是官人老爷的亲戚、奴才,哪个都不是平头百姓惹得起的,路上随便两个人撞一下搞不好就会变成两家侯爷之间的冲突,朝廷根本没法儿管理地方治安。贾谊想文帝之所想,急文帝之所急,上疏向文帝建议让所有有封国的侯爷都之国。
贾谊的上疏自然得到了皇帝的同意。文帝为了给侯爷们施加压力,同时也为了清除那些他早已不满的功高震主的大臣,干脆把当时的丞相周勃叫来,说:“之前我就想让大家之国,可惜最后没具体落实,正好这次贾谊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觉得他的建议很好,你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应该多起带头作用。”最后逼得周勃不得不自己申请退休,回绛县养老。
这下好了,满朝文武要么是侯爷,要么正想办法弄个侯爷当,他这一建议就把侯爷们都逼到穷乡僻壤的封国去了,不是断人家活路吗?贾谊就这样几乎把所有的大臣都得罪了。
但刘恒是不可能主动出来帮贾谊背锅的,他还对大臣们说:“贾谊虽然年纪轻轻,但见识并非常人所能及,朕觉得他是难得的人才,应该让他做九卿一类的高官,众爱卿看怎么样?”
大臣们哪里会同意,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个洛阳来的小子年纪不大,心眼儿却不少,学问一般,弄权的本事却不得了,一旦让他专权,他还不把国家的事搞得乱七八糟。”
刘恒施政善于用“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免去了朝廷中功劳最大的周勃的职位,又敲打了群臣,自然要搞一些事情来平衡、安抚老臣们的情绪,贾谊就成了挡箭牌和替罪羊。但贾谊是什么人,刘恒心里最是清楚,大臣们的反对并不能让他失去皇帝的信任。可是不巧贾谊还得罪了一个人,让他不得不面临自己仕途的真正危机。这个人前面提到过,叫邓通。
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