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有间书院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有间书院

几位老先生没有在第二天来到南店村,而是让负责保护的老兵传了句话。

“小别胜新婚。”

简单的五个字,含义比大海还要宽广。

陈庸的腿伤还没有完全康复,之前写信让村里人准备的东西也还没有置办齐全,几位老先生又如此通情达理,陈庸也就借坡下驴,将书院的开业典礼往后推。

如此过了五天,把北庄县玩了个遍的几位先生终于来到了南店村,陈庸也可以不用在借助拐杖行走,书院的招生工作就此展开。

得知陈庸要办书院,村里人都很激动。

农民不是不愿意让自家孩子上学,尤其是在大燕朝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朝代,读书是最好的出路,之所以不让孩子上学,根本原因就一个字,穷。

除了穷这个根本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师资力量。

自从五年前南店村唯一的先生离世后,南店村就进入了没有教师的时代,孩子们想要接受教育就只能去北庄县。

可北庄县与南店村的这段路又不太平,村民不放心自家孩子独自前往,家长陪同又不现实,再加上北庄县的私塾收费比较昂贵,县城孩子对村里孩子又存在歧视,哪怕家里有能力供养孩子上学,上过一段时间后,孩子自己也不想去私塾了。

陈庸这个秀才,算是南店村这些年来最伟大的教育成果,这也是为什么他即便落魄了,也还是能在村里生活的原因。

寒门出个学子,不容易啊。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些余钱,送孩子上学这件事儿,也开始被提上日程,天底下的家长都盼着自家孩子能出人头地,可师资力量不是他们这个阶层能解决的。

哪怕是花钱,也很难请到先生。

所以陈庸要开书院,村里人激动的不行,家里但凡有适合上学的小孩,都想要塞到书院来。

除开那些确实还不够年龄上学的奶娃娃,陈庸最终拥有了五十名学生,以及十二个旁听生。

不分男女。

正式学生,一学期学费二钱银子,包三餐,还提供两套校服。

倒不是陈庸贪财,非得从村民身上赚钱,而是他深知,免费的东西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不设定个门槛,村民们就不懂得珍稀。

何况现在师资力量薄弱,一旦免费教学,邻近几个村子也肯定会把娃送来上学,到那时收还是不收呢?

像书院这种半慈善机构,必须得在一开始就把规矩立起来,否则等到后面发展壮大,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