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波动不大,这便意味着农人们挣到的银子每一年都差不了太多。
往年间,由于大司农一职的常年空缺,没有上头布置下去的任务,直接导致劝农官在地方向来都形同虚设。
每年春播与秋收之时,劝农官也就象征性在到了时间在县衙外张贴一个通告督促农人准时播种采收。
农人们自是何处挣钱多就去何处干活儿,而不出意外的话,种地的收入在各种行业中只能排到中下水平。
于是缺少管理的地方农耕便如此维持了数十年。虽说不至于让百姓饿死,可每年朝廷到了收粮的时节都一个头两个大。
朝廷的存粮是用于应对有可能出现的灾年而准备的,因此若是哪一年没有收到足够的粮食,不光户部头疼得很,就连赵拓都心中担忧不已。
赵拓给阿萝的任务是在保证朝廷往后每年都能收上足够多的粮食的同时,还要保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挣够银子。
那么眼下,阿萝便开始着重思考,如何让农人们在种地的基础上,再想法子寻找到别的路子来挣银子。
只有将种地的收入提高了,才有可能劝服更多百姓心甘情愿地种粮。
从十月份一直到过年,阿萝在自己的小书房内整整闷了三个月,这才终于将一本厚厚的章程起草好,一翻年便递进了宫呈到了赵拓的御案之上。
阿萝递给赵拓的章程中,第一位的便是稳定粮价。
虽说户部对于物价有着自己的一套调整措施,平日里一般都是将所有市面上交易的货物的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而中间上下浮动的空间便由市场主导。
虽说这浮动空间往常也只在几文钱只见,可在收入微薄的百姓眼里,哪怕是能多挣一文钱,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涌向其他行当。
于是赵拓拿着阿萝呈上的章程连夜着急了户部的官员进行商讨,最终决定在江南西道的五个州府实行粮价统一管理的措施。
时蔬与旁的农产品都一如往常那般,但是大米的价格却由此固定了下来。
若是碰上年成不好,官府则加价收购,若是碰上粮食大丰收,往常一般都会便宜一些的米粮依旧按照规定的市价收购。
朝廷的规章制度一经出台,瞬间就在江南西道的五个州府引起了掀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