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同意互市了。”
杨知月放下手中诏书,语气中没有得偿所愿的庆幸,只有阴沉沉地郁闷。
坐在她对面的两人对视一眼,默默垂头。
互市本该是好事,放在这个关口通过便不太妥当。
三日前,淮南王正式朝陛下发去奏折,要求皇帝就沃野大败下发罪己诏,并在奏折细数皇帝上位后的几桩罪行。
罪己诏通常在三种情况下出现。
一,君臣错位;二,天造人祸;三政权危难。
古代文臣们非常喜欢逼迫皇帝发罪己诏,许多以文治武功出名的皇帝或多或少都发过类似的诏令。
不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好,是人们需要皇帝表现出反省与检讨。
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枢为了国家和人民,愿意把事情办好的心情,同时皇帝也能笼络人心,造成一个团结的局面。
属于是一箭双雕。
但以上种种属于正常情况,众所周知,现任皇帝是偏远宗室,他不在乎这些理论上的用法,他单纯地拒绝认错,哪怕这个事情,他的确做错了。
所以,当淮南王居高临下的批评他时,皇帝炸了。
他连发三道诏令,痛斥淮南王行为失度,并责令四方剿灭。
淮南王自然不服气,又发奏折反驳,又请大儒发檄文,将皇帝骂得一文不值。
对此,皇帝表示,你太天真了。
然后,令手下的大儒们开始大量地发文,连杨仆这个万事后退的闲人都被迫发了一篇文章。
俗话说,文人相轻。
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是水火不容。
围绕在皇帝麾下的大多为北方文人,他们随夏太祖迁来京城,文气虽盛,但底蕴略差;围绕在淮南王麾下的大多是南方文人,他们多是历史悠久的士族出身,底蕴深厚,官职略差。
在两个头头开撕时,南人与北人也撕扯地非常欢脱。
今日你指责他不修德政,明日他就指责你私德有亏。
甭管这个指责孰真孰假,反正水火不融的态度要表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杨知月的奏折没什么阻扰便被通过,人们吵着内部纷争,没工夫理会边塞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