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带了十几个侍卫,人手是肯定不够的。
时间也不算充裕,来时的路程便花了三天,回去又是三天,再加上之前在武川和柔玄逗留的时间,这便有小半个月。
如果要晒盐,没有十天半个月成不了,这还是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
怀荒的事物又多又杂,不可能让她一直当甩手掌柜!
她必须尽快搞出一批盐,再火速返回。
时不我待!
所以,她另辟蹊径,决定双管齐下,两种办法同时用。
先挖出大块的盐田,注入浅浅的海水,让高温蒸发掉水汽,再将浓缩的海水拿来蒸煮。
这个灵感来源于路上那闷热到不可思议的天气。
从下午抵达到晚上入睡,连同她在内,十几个壮汉花了一下午的功夫,终于弄出两亩盐田,又哗啦啦往里头灌入海水。
等干完这一切,人们再也没有力气,回到才修好的破木屋,倒头就睡。
海浪声伴着海鸥的鸣叫传来,杨知月依依不舍地跟周公告别。
破木屋内没有床榻,只得将随身衣物叠成方块,垫在身上。
在坚硬又潮湿的木板睡了一晚,次日杨知月爬起时,觉得四肢硬成了木头,每一个骨节都咔咔作响。
艰难起床穿衣,她快步跑去查看海水的蒸发情况。
老天爷没辜负她!
海水已经蒸发掉不少,但速度还是不够快!
此时算是春夏交际,最高温度堪堪抵达三十度,距离真正高温晒盐的温度差很多。
为了加快效率,杨知月只能用笨办法。
将两根木棍绑在一起,组成类似一个钉耙的东西。
然后,在日头最足的时候,站在盐田边,像地里的老农一样,开始推海水。
高温晒盐本身靠的就是加大海水与空气的接触面。
这样的操作可以让蒸发面积扩大,有效的缩短蒸发周期。
鉴于第一回晒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其他人闲着也是闲着,杨知月便让他们修缮房屋、开垦盐田……
反正也不会浪费,等后续盐工报道,可以立刻上手使用。
晒盐后的第五天,最早开辟的两块盐田,在阳光和人工的作用下,变成了较为浓稠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