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于寒这一路可以算得上的历经千难万险。
如果大王子拓跋朔,算得上是困难重重,拓跋于寒这一路,简直就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炼狱级别的磨难。
其中谢东湘可以说是在其中出了大力气。
没有谢东湘一路上不间断的派人追踪,拓跋于寒不至于躲的那么惨。
为了逃生,小王子身边的人死的死伤的伤,他自己孤身逃窜,就差躲进阴沟里跟老鼠为伍了。
最后还是骗上了一艘渔女的船,乘船来到了泠州城。
刚跟拓跋朔的人接上了头,就栽倒至今还不省人事。
拓跋朔对这个弟弟没多少亲情,游牧民族的兄弟们,更多的是狼崽那样的竞争关系。
早先拓跋朔更是看不上拓跋于寒这种万事求稳的性子。
觉得他娘娘腔,没有志气。
拓跋朔出身不好,是奴隶女人生的孩子,还有个大邺流亡来的独眼书生当老师,在大同的处境很尴尬。
而拓跋于寒虽然可不是可敦的孩子,却同样是大同里一个大族的公主的儿子。
拓跋于寒别看最年幼,却是最聪慧有想法的一个。
加上母族强大,比起上面几个哥哥,半点不输。
拓跋于寒能够背靠着自家族人,成为跟三王子分庭抗礼的鸽派。
而拓跋朔却只能依附于三王子,才能成为主战的鹰派。
政见不同,让他们关系也不会多和善,搁在大同国内时候,俩人是表面和谐都做不到。
三王子自持身份,认为幕后之王不能过早下场,通常也都会派大哥拓跋朔去跟拓跋于寒别劲。
俩人光是在王帐外头拔剑相斗就不知道多少次了。
可汗也懒得管,反倒觉得儿子们精神点也好。
完全是游牧民族粗犷的养娃想法。
反正他只要最强壮最聪明的儿子,当继承人,至于他们私底下的斗争,也都在容忍范围之内。
拓跋朔这次进大邺,说是迎接拓跋于寒,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将这个败者带回国内,狠打鸽派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