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讨论过后,马谡也是顺利地荣升了大汉骠骑将军。
而随着马谡终于率军归来,整个华夏大地也随即再度沉寂了下来。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曹魏方面,随即也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征兵练兵,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平一战中率先逃走的曹爽,终究还是坐上了那大将军的位置。
当然,这并不是曹叡忽然间昏聩了起来。
只是曹叡已经没得选了。
曹氏宗族之中,也就曹爽还勉强看得过去,不用他还能用谁呢?
张郃吗?那已经是年过五旬的老将,而且数次都败在了马谡的手中,让他做副将,已经算是曹叡对他最大的尊重了。
张郃都不行,就更别说王双和孙礼之辈了。
为了维护曹氏宗族的利益,曹爽必须顶上去。
好在,曹爽虽然有些胆小懦弱,这在打逆风局的时候简直是致命的,但在打顺风局的时候,曹爽倒还算是有几分乃父之风。
要知道,历史上,曹爽也是狠狠地压制住司马懿的。
这其中固然有司马懿的韬光养晦,也有不少其他人的推波助澜,但作为压制的执行者,曹爽无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在有曹叡为其背书的大局之下,如今的曹爽在魏国境内,无疑是顺风顺水的存在。
于是,在曹爽的指挥下,曹魏的军队数量也是日益膨胀了起来。
与此同时,或许是因为上党一战的后遗症,曹爽也是难得地在成绩面前没有飘,甚至将手中练兵的权力分散给了张郃、王双等将,倒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曹魏的军力甚至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规模,甚至隐隐还有些超越,至少在数量上是恢复了。
应该说,单从军事的角度上来看,曹爽的确是很好地完成了曹叡所交代的任务。
可是,若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看,曹魏的国力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而是逐步地在下降之中。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的资源在没有外力加入的情况下,总归是有限的。
曹爽如此穷兵黩武之下,别说是治下的百姓了,就连诸多的门阀世家也有些受不了了。
弹劾曹爽及张郃等人的奏章几乎每日都有数十封被送到曹叡的案头。
也多亏了马谡把纸张提前给研究了出来,否则,这要是全都是竹简的话,恐怕整个殿阁都要被这弹劾的奏章给淹没。
很可惜,面对着这浩如烟海的弹劾,曹叡却是一律留中不发。
曹叡当然知道,曹爽这么肆无忌惮地征兵,势必会影响民生,影响那些世家门阀们的利益。
但,没有办法,不影响他们,曹魏就会亡国,很快就会亡国。
当然,一旦门阀世家彻底倒戈,曹魏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因此,曹叡的想法倒也简单,先用曹爽等人,把军队重建起来,等打败了汉军获得了足够的地盘和利益,再对世家门阀们进行安抚。
大不了,到时候再把曹爽等人拉出来让世家门阀们出出气就是了。
应该说,曹叡的想法虽然简单,却也是现有情况下,曹魏唯一的办法了。
可问题是,曹叡的想法很丰满,现实的情况却是很骨感。
且不说,这曹爽扩充起来的部队能不能打过身经百战的汉军主力,单单是曹魏内部的一众门阀世家们,就不会让曹叡那么省心。
眼见着曹叡一直对自己的弹劾无动于衷,世家门阀的老狐狸们哪里还不知道曹叡的心思。
与此同时,这些老狐狸们自然也是看清楚了曹魏逐渐日薄西山的本质。
于是,与大汉之间,纸张和酒水的贸易也是越发地繁复了起来,甚至,不少的世家已经派出了精英子弟前往长安定居,其中甚至还有不少人是各家的嫡脉传人。
当然,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地传到了曹叡的耳中。
但很显然,曹叡依旧什么都做不了。
毕竟,曹叡不做什么,这些就还只是暗地里的小动作,可若是曹叡真的出面阻止了,那就是逼着世家们把这事儿闹到台面上来。
最终无论结果如何,吃亏的也一定是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