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战后各自舔伤口

当即,曹叡也是安排王双领两万大军南下,屯驻于颍川。于此同时,意识到兵力不足的曹叡,随即也是在秋收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又一轮的征兵。

应该说,曹叡的这个选择,从军事的角度上来看,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作为曹魏军中为数不多的猛将,王双显然要比孙礼更加适合在几乎无险可守的颍川郡。

只是,曹叡却是忽略了一个问题——王双的出身。

平民出身的王双显然并不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对颍川一系,也没有任何的关系与好感。

这也就导致了王双到任之后,既无法得到颍川一系对布防的帮助,也没法维护颍川一系的利益。

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要求换将的奏章便又再度堆满了曹叡的案桌。

甚至,王双自己,也是自请离开。

于是,又一轮的博弈也是很快展开。

也就在魏国的朝堂陷入博弈的怪圈之时,南面东吴的朝堂之中,却是一片的祥和,丝毫看不出来,君臣之间就在早些时候,还如同水火一般不能相容。

没办法,胜利总会掩盖住很多的事情。

就像东吴君臣的裂痕,也是随着陆逊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之后,被快速掩盖。

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在歌颂着孙权的英明神武;而孙权对于陆逊的忠心耿耿以及优秀的战略指挥艺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只能说,这次的胜利对于东吴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半郡的地盘,相较于大汉一个半州的收获,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份胜利,却着实是东吴上上下下所期盼已久的胜利。

其象征意义,已经远大于其实际的意义。

而随着荆州胜利的传来,当即便有不少的吴国朝臣已经开始做起了美梦:从荆州出发,吴军一路左右逢源,最终在汉、魏两败俱伤中强势崛起,从而一统三国。

你别说,这么想的人还不在少数。

甚至,孙权自己都是这么想的。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别人就错了。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人嘛,总该有些梦想不是。

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孙权也是召集了一众的大臣,重新制定了东吴之后的国策:以壮大自己为目标,在汉魏之间行左右逢源之举。

嗯,好吧,事实上东吴的政策一直都是如此。

若是,这个国策能够早些年得以彻底地执行,或许此刻的东吴也不会是如今这番模样。

譬如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的大军能不往江陵而直冲扬州,或许此刻,东吴已经与大汉东西并立了。

而如今东吴才想起来自己的国策,实在是有些晚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国策是没问题,可孙权能执行得好吗?

但不论如何,随着荆州这一个半郡被收入版图,孙权的威望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即,眼见着魏国不断地扩军,孙权也是很快加入了穷兵黩武的序列。

或许,两国也已经意识到,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没办法,这一场横跨数州之地、卷入数十万大军的大战结束之后,大汉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而随着马谡大军的归来,大汉也丝毫没有加入到魏、吴的军备竞赛的意思,反而是偃旗息鼓了起来,一心一意地休养生息了来。

十数万的大军,在丞相的调拨之下,分别在河内、河东两郡内建立了民屯,以安置来自司州和颍川郡等周边郡县十数万百姓。

而魏军留下的十余万俘虏,则被丞相分成了两批,其中精壮之辈,大约六万多人,被迁入了并州进行重新整编,而剩下的数万俘虏,则被打散编入各地军屯之中。

换言之,虽然大汉什么都没有做,只待并州军整编完成,其兵力就将多出足足六万多人。

而这六万人,还都是经历过血战的精锐之辈,更不是魏、吴临时征召的兵力可以比拟的。

不过,饶是如此,丞相也好,马谡也罢,暂时都没有想要再度发起进攻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