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厉喝响彻在战场之上,层层叠叠的魏军将士,如同那被秋风吹过的麦田,有规律地向侧翼倒伏了起来。
一条条明晃晃的通道瞬间出现在了原本严整的军阵之上。
若是此时汉军的主力沿着这一条条通道倾泻而入,魏军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就此撕碎魏军的防御也说不定,哪怕魏军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准备。
可令人意外的是,对面的汉军似乎对这一条条通道并没有任何的兴趣。
看着这一幕的马谡,终于是放下了心——果然,司马懿还是选择了中路!
兴奋的马谡也是将握紧的长刀高高举起,随即,长刀又狠狠落下,身后汉军的大纛也是轻轻地摇晃了起来,而阵阵呜咽的号角声也是随着大纛的招摇而响彻战场。
紧接着,一队队几乎已经快要生锈的重骑兵们纷纷从营帐中钻了出来!
为首的正是那发须皆白的老将军——常山,赵子龙。
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催促了,听着集结的号角声,一直在等待着召唤的重骑兵们早已经是迫不及待:藏兵日久,终于是轮到自己了。
看着远处正在变幻阵型的中路军,赵老将军也是没有任何的废话,当即便是下令道:“着甲!”
是的,此时的重骑兵,并没有着全甲。
自然原因嘛,还是因为铠甲太重了,若是穿着甲胄,即便躺着,都要被压迫的够呛。
所以,为了节省将士和战马的体力,在没有得到出击命令之前,重骑兵是不着全甲的。
当然,内里的皮甲都是已经穿戴好的,只是最外层的重甲和头盔未曾穿戴而已。
如此一来,一旦需要出击,在辅兵的帮助下,就能快速的完成着甲。
而随着赵云将军的一声令下,每名重骑兵身边当即就有两名辅兵为其穿上战甲,而在骑兵的身侧,还另有两名辅兵正给他的坐骑穿上铠甲。
很快在辅兵的协助之下,战甲也是被快速穿好。
“上马!”率先骑上了战马的子龙将军再度下令道。
早已等候在一旁的辅兵,当即将上马凳搬到了战马身旁,而重骑兵也在另外的辅兵的帮助下,借助马凳坐上了战马之上。
没办法,身上的甲胄太沉了,倒不是骑兵没法自己上马,只是为了节省些体力而已。
待骑兵坐稳在马背,双脚插入双边马镫之中,稍稍调整好自己的坐姿后,立即便有一名辅兵为马上的骑兵递上了精制的长矛。
同时,一旁的马凳被撤下,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条条手臂粗细的铁链,将相邻的三五匹战马连接在了一起。
至此,重骑兵的终极形态——铁浮屠,也是彻底地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也就在辅兵的满头大汗中,汉军五千全部重骑兵也是在短短几瞬之间,便是做好了一切的战斗准备。
几乎与此同时,汉军中军阵线,也是有样学样地完成了阵线的收缩,甚至汉军收缩的幅度比之魏军还要更大。
而看着这一幕的魏军,别说是前线的魏军将士了,就连后方的司马懿,也是惊讶万分。
这显然已经不是支援不支援侧翼的问题了。
看看自己的阵线,又看看汉军的阵线,瞬间,一个不好的预感也是充斥在了司马懿的脑海:汉军不会是跟自己一样,留着一手吧!
想及此处,司马懿顿时便是冷汗直冒。
只是,此时的他,却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他的儿子,司马昭,已经率领着他的虎骑,率先发起了冲锋。
此刻,便是司马懿也叫停不了这场战斗。
位于中军的司马懿,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汉军留的这最后一手,不是自己一万虎骑的对手了。
想及此处,司马懿倒是稍稍安下了心。
毕竟,以曹魏倾国之力,也就练成了这一万的虎骑,以汉朝之国力,能有数千骑兵应该已经是极限了,即便他们还藏着兵马未动,也不会太多,更不会是自己的虎骑的对手。
你还真别说,司马懿的想法还真不能算错,如今马谡手中唯一的底牌也就是这五千重骑兵而已。
但问题是这五千重骑兵却是配备了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的重甲骑兵,跟曹魏的所谓“虎骑”根本就是两个兵种。
别说五千重骑兵了,就算是三两千重骑兵,对上了魏军的虎骑,那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这便是科技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
不论如何,战斗已经彻底打响,任谁也无力阻止哪怕一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