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上党的决战,马谡并不准备用什么花里胡哨的战术。
无他,只因在曹氏兄弟(曹真、曹休)相继离世之后,能成为上党之战的对手的,几乎只剩下了司马懿一人而已。
虽然马谡来自后世,但马谡可不认为自己斗心眼、耍阴谋会是那只千年老龟的对手。
对于马谡而言,面对司马懿这样的老阴逼,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堂堂之阵击败他。
好在的是,经过丞相数年的努力,大汉已经有了与曹魏正面硬刚的底气。
而赵云所训练的轻重骑兵,自然是马谡的这道堂堂之阵中,最为重要的底牌所在。
甚至,毫不客气地说,上党之战,能不能成,就取决于赵云和他所率的骑兵。
赵云自然也明白自己身上的重担,事实上,从开始训练骑兵开始,他便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这么一刻。
当即,面对马谡的重托,赵云也是毫不犹豫便抱拳而答道:“是,必不负所托。”
有了赵云的承诺,马谡也是安心了下来。
当即,马谡也是面向众臣,继续说道:“此番北伐,可决我大汉十年之际,望诸位勠力同心,务必打赢此战!”
“是。”除了丞相之外的众臣也是纷纷应诺道。
随着大汉最高等级的议事会议的结束,整个大汉很快也是开动了起来。
当然,马谡所谋划的这场战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汉魏之间的决战了。
而如此规模的大战,其准备工作,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命令的下达,无数的粮秣被悄然调集,数十万大军缓缓地调动,还有诸多的将领们,也是随之开始了换防。
大汉这边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曹魏和东吴方面自然也是很快便得到了消息。
这也很正常,毕竟如此大规模的调动,想要瞒住曹魏和东吴,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大汉这边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虽然不能避免让曹魏和东吴心生警惕,但让曹魏和东吴产生些误判,还是有必要,也是的确可行的。
而随着魏延将军被调到了襄阳,却是误打误撞地让两国,尤其是曹魏产生了相当的误判。基于此,大汉也是频繁多次地向荆州调换军队,以造成襄阳城内兵力聚集的模样。
之所以魏将军轻易地就让曹魏和东吴给误会了,这倒也并不算太意外。
毕竟,魏延虽也已年近五旬,在曹魏和东吴看来,魏延的杀伤力和进攻性显然要比之前的赵云要强上了不少。
甚至,整个大汉军中,都没有几人比之魏延更有进攻性。
要知道,魏延在大汉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时,便敢于提出子午谷的奇谋。
且不论这奇谋能不能实现的问题,单单是提出来这个想法,便足见其思维之活跃,更可见其对胜利的渴望。
因此,在得知了魏延来到荆州屯驻襄阳之后,魏、吴两方也是立即就感受到了威胁,并立即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首先便是吴国方面,在孙权的再度妥协之下,陆逊继续上任大都督之位,率领水军五万,进驻江夏,控制江夏一切军政要务,并允其先斩后奏之权。
可以说,此令过后,陆逊在江夏境内,与土皇帝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不得不说,孙权虽然自己的能力不咋样,但在关键时候,他的绝对信任也算是东吴能够屡屡化险为夷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年的赤壁如此,今年的江夏,亦是如此。
但很显然,这世上从没有什么绝对的信任。
当年的赤壁,有着一众老将为孙权看顾着周瑜,如今老将已然凋敝,孙权随即也是派出了诸葛瑾为大军副将、诸葛恪为大军从将,以对陆逊稍作牵制。
诸葛瑾和诸葛恪的到来,陆逊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对于诸葛父子的到来,陆逊更多的还是采取着欢迎的态度。
没办法,诸葛瑾可是在江夏郡经营了数年之久,诸葛瑾在江夏的威望,几乎无人可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