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吴、魏两国再度达成协定,东线扬州地带,原本对峙中的两国大军随即都被抽调大半。
魏军要横跨整个疆域,前往关中,吴军也要乘船逆流而上,前往荆州南。
好巧不巧的是,丞相手上的汉军主力也在紧急地调拨之中。
虽然从直线距离上来看,丞相的汉军主力所需要行进的路程是最短的,但架不住这一路又是换乘又是翻山越岭的,看似最短的距离,却是要花费最多的时间。
反倒是吴军,因为水路运输的便利,倒是能让时间缩短不少。
只是,因为吴军还要再集结刚刚回转东吴的败军,时间上倒是也基本与汉军拉平。
至于魏军,因为距离实在太过遥远,时间上倒也没有什么优势。
因此,三国各自的调兵,虽然方式不同、路程不同,却有着几乎类似的抵达时间。
也是因为三国的集体调兵,倒是让原本激烈的战场逐渐降温了下来。
只是苦了襄阳的马谡所部了,依旧要面对已经疯魔了一般司马懿所部魏军的强攻。
好在,马谡和他的襄阳城已经撑过了司马懿第一轮的最强进攻,只要司马懿不出什么怪招歪招,或者如同马谡一般拿出什么黑科技来,马谡倒也无惧他的进攻。
当然,前提是,丞相能在自己兵尽粮绝之前,赶来救援。
不过按照现在的消耗情况,别说十天半个月了,至少坚持个三两月,迎接春天的到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这无疑令急于复仇的司马懿很是疲惫和不甘。
好在,朝廷及时传来了好消息,东吴居然真的又和自家握手言和了。
虽然听到这个消息的司马懿也是颇为诧异的,但一想到随着吴军的加入,汉军势必再度陷入绝境之中,司马懿那颗躁动的心也是暂时地安定了下来。
只是,与旁人不同的是,司马懿并没有因为吴军的加入而放松对襄阳城的进攻。
虽然等吴军拿下江陵城,的确极有可能直接瓦解掉襄阳城内汉军的军心。
但在司马懿看来,吴军显然并不值得等待,也更不值得信任。能解放出自家扬州军团,已经算是吴军最大的贡献了。
至于其他,襄阳也好,函谷也罢,都还得靠自己去战!
应该说,司马懿对吴军的认知还是十分到位的。
这不,仅仅是在部队集结的过程中,吴军就表现得磕磕绊绊。
没办法,如今时至秋末,眼看着就要入冬,吴军又是从荆州突围而出,对于将士们而言,早已经厌倦了战争,正需要一个冬日让将士们缓一缓。
可这边吴军的将士们才刚刚到家呢,那边吴王的征召令就又传来。
吴军的将士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意见?!
好在,孙权也明白底下将士们的怨气,而此战,孙权更多的就是为了重拾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自然也就不会把将士们逼迫太甚。
历史上,孙权也不是第一在战败之后,立即想要重新梳理自己的威信。
逍遥津之战,之所以败得如此迅速而惨烈,就是因为孙权想要亲自殿后,以阻断魏军的偷袭,这才成就了张八百破孙十万的美名。
这次,为了自己的威信与利益,孙权也是罕见地拿出了大量的金银和粮秣对将士们进行安抚,这才让吴军没有搞出来更多的乱子。
只是,这样一来,时间还是不可避免地对吴军不利了起来。
与此同时,吴军和魏军在东线齐齐消失的事情,也被汉军的细作在第一时间侦知。
很快,丞相的手头便也已经得到了魏军和吴军频繁调动的情况。
一道选择题,也随即摆在了丞相的面前。
不管是江陵的吴军还是襄阳的魏军,其兵力都在十万以上。
丞相手上的兵马不过七万之数,即便战力稍强,也想让只能救援其中一路。
稳妥起见,当然是向襄阳进军最为合适。
很明显,自上庸而出,距离襄阳更近,大军能够尽快地赶到战场。
同时襄阳城内,毕竟还有着数万的汉军,里应外合之下,击退魏军,当不成问题。
相反,大军要赶到江陵,不仅路途更远,同时江陵城内区区五千人马也根本无法出城,对吴军形成夹击之势。
更别说,襄阳城外的魏军在经历过大战之后,已经是疲惫不堪,而新到的吴军却极有可能士气正旺。(至少从丞相的角度看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