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魏军反攻襄阳城

丞相也好,赵云也罢,都颇有默契地没有去探知马谡到底如何能占据襄阳的问题。

无他,这些年,马谡已经给他们带了了太多的惊喜。

占据襄阳,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不可能,但对于马谡而言,不过是其所创造的诸多奇迹中的一个而已。

面对丞相的提问,赵云再度略作思考,这才答道:“郭淮于关中之地颇有威望,可坐镇长安,以震慑宵小,并供应大军粮秣。将军邓芝,曾与末将共出褒斜道,如今配合末将再守函谷,最适合不过,可为函谷关副将。将军马岭,随末将一同训练骑兵,当为统领骑兵之不二人选。至于其他将校,悉听丞相安排。”

应该说,赵云所请的辅助将领一点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

唯一有些份量的,也就是郭淮而已,至于邓芝和马岭,甚至都不需要更丞相申请。

至于魏延、王平等一众猛将,吴懿、吴班等一众重臣,赵云却是一概未提。

不用说,赵云也是想要将更多的战力留给丞相,留给马谡所在的荆襄战场。

丞相自然也是认同赵云的做法,毕竟丞相已然预见,荆州之战事恐怕会相当的激烈。

当即,丞相也是微微点头,道:“辛苦子龙了。”

“为复兴大汉,不敢言苦也!”赵云也是立即抱拳而道。

闻言,丞相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也就在丞相抱着猜测的心态,想方设法调集兵马准备去填补马谡所打开的窟窿之际,魏国方面,邺城之中,却也是陷入了对当前战局的争端之中。

得到前线曹真与司马懿汇报的曹魏朝堂,也是终于理清楚了当前的情况。

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随之浮出水面:荆襄前线的兵马一共就十六万多,显然无法满足函谷关和襄阳城,两面的用兵需求。

若是以这区区十六万大军兵分两路,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逐一击破。

为了保险起见,这两面战场,魏军必须有所取舍。

而这也是曹真和司马懿将问题上交的根本原因——两人无法达成共识。

曹真认为,一旦关中区域,尤其是函谷关彻底被汉军掌握,蜀汉就将重复先秦和先汉高祖之业,越晚进攻函谷关,对曹魏就越不利。

因此,曹真主张,以少量兵力固守樊城,而以主力反攻函谷。

至于司马懿,则是相反,认为应该即行夺回襄阳,再行发兵函谷。

当然,司马懿的理由也很充分。

首先是襄樊,本就是隔河相望,彼此互成体系,若是主力西去,汉军必趁势进攻樊城。则樊城虽有数万大军坚守,又有江水之隔,却也难逃被汉军攻破之命运。

其次,从襄阳城的陷落来看,汉军的投石车居功甚伟,而如今的魏军似乎对汉军的投石车并无太多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袭占襄阳,从而弄到汉军的投石车,以作参考。

最后,也就是襄樊之重,不亚于关中。而大军已在襄樊,再行驱策数百里,着实是有些浪费时间。

应该说,司马懿的道理听起来十分的充分,但在实际上,却根本经不起推敲。

尤其是最后一点,襄樊的重要性方面,随着魏国国都的北移,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重要性,更别说与关中相提并论了。

因此,司马懿的理由,说一千道一万,只是牵强之言。更深层的,司马懿还是为了给自家儿子报仇。

只是,你还真没法说司马懿什么?

毕竟,看着那城头悬挂着的自己儿子的人头,是个人都得疯。

而这次,一贯能忍的司马懿也不再能忍。

随后从水路开到襄阳城的司马懿,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发起了襄阳城的反攻。

哪怕自己的军队才刚刚经历过大战,哪怕自己的手下只有区区的七万人马。

司马懿也都必须进攻,这不仅仅是复私仇,更是对派系利益维护的体现。

没有人会愿意跟随一个窝囊的老大,而一个连自己儿子死了都不能复仇的老大,也更不值得追随。

而曹真显然也是明白其中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