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还没化完,房子塌了也没办法修,只能等雪化了,冻土解冻了,才能找木材修房。
这大半个冬季,一家人住在一个房间,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能住人,炕中间拉着衣服挡,王依依睡最角落,旁边的位置,是阿母,阿母旁边是阿父。
再往门口方向,就是三个哥哥的位置。
房子不隔音,王依依躺了一阵,把外面的声音,听的一清二楚。
因为要开店,阿父阿母也没多让几人休息,下午,几个汉子就开始整理柴禾,大半夜,四个人一人挑一旦,挑去镇上。
只因在镇上买一旦柴,就需要十三文,做早餐卖馒头,又要大量的柴,现在银钱本就不多,只能辛苦四个汉子。
第三天,几个汉子挑柴,又去了一次镇上。
这次,王依依也跟着去了,她把剩下的四两银子也带在身上,这次是要找人,修灶台跟定制木柜。
到镇上时,已经到了中午,四个汉子挑柴,王依依也没闲着,背了二十多斤白菜。
放下东西后,王依依就去找木匠,阿父也把泥水匠找来了,灶台只需要花半天就能做好,柜子却需要半个月。
谈好灶台跟木柜,买了六副竹蒸笼,买了一旦麦子,最后还剩下七百五十三文,银钱又花了大部分出去。
忙完,一家人才又回了大山村。
第二天晚上,一家人全出了门。
王依依跟阿母,背着被子跟衣服,三个儿子挑着柴,阿父背的白菜跟萝卜。
菜干,吃了一个冬,早就吃完了,家里现在剩下的粮食,只有半旦大米,白菜、萝卜跟一坛猪油。
为了到镇上有吃食,这才不得已,背了一背篓白菜跟萝卜。
中午一家人到的时候,泥水匠带着徒弟,已经在门口,等了一家人两刻钟。
灶台要打两台,店铺里一台,厨房里一台,店铺的那台,是用来横温馒头的,厨房里那台,是用来蒸馒头,做其它吃食的。
厨房里要留两个灶口,店铺里那台,留一个灶口就行。
直到天擦黑,泥水匠才把灶台弄好,灶台弄好还要等两天才能用,不然容易裂口。
晚上,家里人在店铺里睡的,四个汉子一间房,王依依跟阿母一间房。
灶台还不能用,一家人做饭,用的石头垒成的灶台,吃的清水白菜。
第二天,一大早,不用王依依说,家里几个汉子就开始磨面,王依依买了一斤盐,二十斤米,六副碗筷,又用掉了四百八十七文,只剩下二百六十六文。
磨了两天面,第三天,木匠也把柜台送了过来,除了店去里放吃食的柜台,还有一个和面平台。
当晚,王依依就把桌面、蒸笼,全部用开水烫了一遍,开始教哥哥们和面,和好后,就开始包馒头,包白菜包子。
因为要蒸包子,白天,又花了一百文,买了猪板油跟陶罐,王依依现在的全部家当,只剩下一百六十六文。
一斤面粉,可以做八个馒头,或十五个白菜包子,一斤麦子成本价是十五文,一个馒头卖四文,一个白菜包子,卖五文。
一家人忙活了一个晚上,天不亮,就开始开门营业,开业模式没有花里胡哨的鞭炮,或者花篮,开门就直接营业。
因为第一天营业,蒸的包子跟馒头,做的也不多,只做了六蒸笼,三蒸笼包子,三蒸笼馒头。
这里流动人口相对较少,不及中心地带那样多,一大早,但凡有人经过,王依依就吆喝:“卖包子嘞,卖馒头嘞,新鲜出炉的包子馒头。”
吆喝了半个时辰,一个包子馒头都没卖出去,王依依又改变话术:“卖包子嘞,买两个菜包送一个馒头,阿姐买两个包子吧!送一个馒头。”
路过的中年妇人,被王依依喊阿姐,狐疑的看了看周边,最后才问:“你叫我?”
“是的呀阿姐,今早才蒸出来的包子馒头,买两个包子送一个馒头。”王依依笑着跟妇女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