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移民进度

不说整个多哥兰,就达庞镇的发展程度,也超过西非的绝大部分内陆聚落,这里有干净的饮用水,电力和各种现代化设施,仅仅是前两项,在西非就比较少见。

即便如此,想把达庞镇发展起来,也是千难万难,斐迪南大公叹气了一句:“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按照斐迪南大公心里的想法,作为新奥地利王国的首都,不说规模有多大,但至少也应该是一座城市,可是眼前的达庞镇,规模甚至不如中世纪的大庄园。

……

1935年12月3日。

远东帝国,徐州。

为了给哈布斯堡君主国和新奥地利王国提供移民,在年末,东非政府的指令下,当地的领事馆开展了移民招募工作。

在徐州领事馆总领事奥威尔和地方的一些东非办事处,移民署等人员进行了一次谈话。

“这次移民指标,本土下放的指标五万,也是就是说从现在算起,到整个1936年,本土要求我们在当地招募五万移民,这些移民是为了促进帝国在西非战略的展开,西非对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需要大量人手,来部署,最好的办法就是迁入移民,培植我们可以信任的力量。”

“同时本土还提出了几个重点地区,按照这张地图上圈出的几个地方为移民的重点区域。”

奥威尔背后的地图上,特意用红色标明了几个人口比较多区域,他用手指着这些红色区域说道:“这次要尽可能的从这几个红色区域内招募移民。”

实际上,奥威尔自己也不知道本土为什么要专门挑这几个地方吸收移民,毕竟从当地招募移民的话,在他看来有些瞎折腾的意思。

当然,如果他了解后世历史的话,大概就可以猜到恩斯特的意图了,所谓的红色区域其实就是“黄泛区”大致范围。

恩斯特显然不可能和其他人透露这一点。

按照恩斯特给东非官员的说法,那就是上述区域,人口稠密,且比较贫穷,移民工作好开展,且远东帝国近几年可能发生大的战争,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其军事行动和部署的干扰,徐州及周边地区,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在1935年变得尤为特殊。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远东帝国北方,这就让徐州在军事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说更直白一点,以前徐州是后方,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了连接前线的核心枢纽,同时也成为了金陵战略上的屏障,毕竟徐州是整个江淮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前沿。

失去这里,日寇想要南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借助徐州的铁路枢纽作用,加快对远东帝国的入侵进度。

金陵政府哪怕再无能,也知道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更何况他们本身就在金陵这座沿江城市。

所以,1935年,大量中央军和地方部队在徐州及其周边地区驻防、整训,城市军事色彩越来越浓厚,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上的军队和物资的调运极为频繁。

这个时候,东非从徐州及周边大量吸收人口,确实会影响到远东帝国在当地的“招”兵工作,所以从徐州更远的地方招募移民,也就说的过去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更远”很有限,他仅仅指的不是在徐州和他的郊区,而徐州以外的第九行政督察区其他地方,都是东非移民招募的重点区域。

这个第九行政督察区,他的公署所在地就在徐州。

奥威尔接着说道:“所有的移民,在统一集中到徐州后,再通过胶州港,输送到西非。”

“就在上个月,帝国打算在西非扶持两个亲东非国家,分别是新奥地利王国和哈布斯堡君主国,因此对人口的缺口很大。”